元代江西人编著中国候历通行本
“立春”已过,“雨水”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季就正式来了。
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时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气象文化中同样蕴藏着大自然变化规律的“七十二候”: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这是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办法。
江西元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对“七十二候”贡献巨大,他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简洁明了地界定了“二十四节气”与“候应”的规律,是一份能够让北方人和南方人都能理解遵用的“七十二候”通行本,对指导后世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中国黄历(传统日历)编制的重要依据。
“七十二候”的由来
吴澄是江西抚州人,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他的老师是著名理学家程若庸,程若庸的老师是双峰先生饶鲁,饶鲁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吴澄受程若庸“和会朱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以折中朱陆为特色的“草庐学说”。
在抚州崇仁,专门成立了吴澄、吴与弻思想研究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段文华认为,吴澄弘扬以“德”为本的思想,提倡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修身养性,尊“德”讲“德”,他的思想一直深远影响至今。
“吴澄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界定了‘二十四节气’与‘候应’的规律!”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如是说。
王东林进一步介绍,“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可看成是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观察自然以指导农事活动的记录,在先秦古籍《逸周书卷六·时训解》中已有完整记载。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气(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二十四节气),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候。
集解阐释“七十二候”
根据王东林的研究,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前后分别为序言和附录,主体部分就是按二十四节气分成24个篇章,全文5800余字。
“不过这要先从《月令》说起。《月令》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天文历法书,现存《礼记》中,也叫《礼记·月令》,共一卷,6300余字;分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年中祭祀,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共13篇;记述朝廷按照每月时令安排的祭祀、礼仪、政务、法令和禁令。”王东林介绍。
从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序言“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可以看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与《礼记·月令》有着密切的关联。王东林认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比《礼记·月令》要少500余字。从篇幅和内容可以看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不是对《礼记·月令》全部内容的集解,而是专门就“七十二候”所做的集解与阐释。
有趣的“候应”表述
细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发现,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比如立春节气,吴澄是这样表述的——“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立春节气的三候的天气气象——初候,东风吹起,冰雪解冻;二候,蛰伏土中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三候,鱼儿从深水处向上游到冰层之下。”王东林介绍,每候相对应一个物候现象,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变化状况。比如植物的候应有某种特定植物的从萌芽到开花到结实等变化;动物类的候应有某种昆虫、水族或爬行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变化;气象的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变化。
雨水作为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又有哪些有趣的候应呢?吴澄对该节气的三候表述是“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王东林解释:雨水节气的三候分别是——初候,水獭将捕到的鱼陈放在岸边,像祭祀一般;二候,鸿雁从南方飞来;三候,草木开始萌芽。
再比如春分节气,也同样有三个候应——“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王东林解释,即燕子飞来了、打雷的声音出现了、下雨有闪电了。
中国候历的通行版本
王东林认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第一个贡献是匡正了宋代江西都昌经归先生陈澔、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汉代经学家郑玄等人的错误;同时博取诸家之说,并采访从事农牧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整理出一份能够让北方人和南方人都能理解遵用的“七十二候”通行本,对指导后世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相比于《礼记·月令》,吴澄的著述更精简,做了不少“去芜取精”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第二个贡献,是他进一步简洁明了界定了‘二十四节气’与‘候应’的规律,他以后世通行的二十四节气为经,将每个节气分三候。后来有人将他的写法分为‘初候’‘二候’和‘三候’,条理分明,易读易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集释,从训诂和义理方面给出了关键字词的说法。”王东林说。
元代以后,可以说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几乎是中国候历书籍的通行版本,也是黄历编制的重要依据。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实习生林子雁 张文琪 文心怡 毛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