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兵:朱元璋的“守井”与毛泽东的“挖井”
据《朱元璋传》记载,朱元璋向各地派任官员时,都会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指着那口井说道:“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不满足,非要从外面取水灌入井内,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井台有问题,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甚至是身家性命。”许多官员到任后,便在府衙院中掘一口井,立碑示“井”。
为了教育大明官员能恪守例律,廉洁为官,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当官要老老实实,依靠自己薪水生活,如果心生贪念,惦记着别人“碗”里的、“河”里的,甚至“江”里的、“海”里的,最终连自己井里的也难保,贪婪之欲,必将溺死其中。由于朱元璋“守井”的警示教育,加之他严格的治吏律法,催生出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廉官。明朝第一清官海瑞,人称“海青天”,死后,百姓罢市,祭奠哭拜百里不绝;开封知府鱼侃在任期间,决断明允,请托不行,他死后无寿衣,只能穿布衣入殓……朱元璋的“守井”论,被编写进明《大诰》丛书,成为官吏的“一面镜子”,为大明近300年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一千多年的封建官吏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朱元璋以“守井”教育官吏,毛泽东曾为群众挖井找水。1933年初,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到江西沙洲坝,经过深入调查,体察民情,不仅写下了光辉文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而且还了解到沙洲坝是一个“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的地方,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一个杂草丛生,池水污浊的水塘里。干旱得连饮水都困难的沙洲坝,再加上迷信,认为沙洲坝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如果打坏了龙脉,十邻八乡都要遭殃,致使沙洲坝群众的生活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毛泽东一边带着警卫员亲自去找水源、挖水井,一边做群众工作,他说:“我知道你们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央机关领导人员、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一起挖了起来,很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成了。全村人从此喝上了清甜的井水,为了感激毛泽东,村民们在井台上竖了一块纪念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朱元璋的“守井”与毛泽东的“挖井”,两相比较,高下立见。朱元璋只是在忙着告诫他治下的官吏不可有贪心,毛泽东却已经带着革命的共产党人来到了群众中,为人民服务。革命领袖的境界和觉悟,远比封建时代的君主要高得多。
为百姓挖一口水井,体现的是党性原则,闪耀的是党性光芒。共产党干部中为民“挖井”者比比皆是——以生命治沙、为兰考人民留下万亩泡桐的焦裕禄;用20余年“雪松精神”,把荒山变成绿洲后又无偿把价值3亿多林木资源交公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漫山木麻黄,造福百万东山群众的谷文昌……
共产党从立党之初就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经九十多载而“初心”未改,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本色的政治品质,具有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为政操守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践行“三严三实”,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变成自己的追求,怀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永葆甘守清廉的政治本色。埋头做一位甘为人民“挖井”的领导干部,而不是仅仅满足做一位“守井”的封建官吏,这就是开国领袖“挖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