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活动周:五月里的科普盛宴(图)

25.05.2014  16:59

  5月17日,宁夏举行2014年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活动。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北京科技周展出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模型。 新华社记者 李文摄

  科学是严谨的,却不一定非要板着脸孔。24日,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圆满落下帷幕。在过去的一周里,全国各地的人们美美地享受了一场科普“盛宴”,科普博览、科技嘉年华、科普列车、与科学家“面对面”……1700余项精彩有趣的科普活动让人们轻松地与科技亲密接触。

   紧贴民生:科技接地气儿

  在自家的高楼阳台上种西瓜,用机器人代替自己煎炒烹炸,把电动车随时改造成小座椅……24日,在活动周主场——北京科普博览会上,22个科普项目经过激烈竞争,最终从450项现场科普活动中“杀出重围”,荣获“最受公众喜爱奖”。细数这些项目,不难发现,紧贴百姓生活,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客厅的一角,五层不足10厘米宽的小支架组成一个玲珑剔透的花圃,上面种植着玫瑰、迷迭香等花卉,一片郁郁葱葱。在农庄故事展区,这一颇具人气的项目依靠立体种植技术,旨在服务居住在高楼的都市人群,利用阳台、屋顶、墙体,研发出可无土栽培、智能控制的室内花圃和蔬果种植区。

  “哈哈,别摸我脖子,真痒!”在居家故事展区,一个不到30厘米高的白色智能机器人可与人自由交流,它融合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感应灯技术,可以成为幼儿在家庭中的启蒙伴侣,实现远程监控、启智教育等。这款产品在现场吸引了许多家长的目光。

  此外,程氏针灸、防火防震应急逃生设备等现场科普项目无不从环保、健康等细微处展示着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接地气儿的科普项目也不只在北京主场有,上海科普基地联展、天津科普嘉年华活动和浙江科技大玩场上,都有许多惠民性极强的科普项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处长张信说,突出民生科技,贴近生活,让百姓亲身感受科技惠民,以此赢得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支持,这是本次科技周的重点之一,也是近年来科普工作发展的一大趋势。

   开放资源:科学家更亲民

  17日一早,在北京科普博览现场的航天故事区,一位风度翩翩的银发老人来到观众们身边,为他们解答着航天知识。他就是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能亲眼见到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对于在场的许多参展观众来说,都是第一次。

  活动周期间,“万名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活动正式启动,全国各地万余名科技专家、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者,走进中小学校和社区举办科普讲座,指导科普实验,宣讲科学文明生活知识。

  与此同时,科技周期间,全国100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开放科学实验设施,举行主题开放日,让公众走进科学殿堂,近距离接触略显“神秘”的科研活动,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在上海,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所纷纷推出公众开放日的科普活动,展示科技的魅力。“视觉与光学”“脑的演化”“生物电与仿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把10场科普讲座搬进了位育初级中学,用妙趣横生的话语解读不一样的科学故事。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紧扣科技前沿,不仅为公众准备了“3D打印,打印生物医药的未来”科普报告,还展示了栩栩如生的3D打印人体仿生器官,让前来参观的百余名中小学生体会到了医学别样的乐趣。

  “动员高层次科技人员开展科普活动,组织高端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是本次活动周的又一个突出重点。”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表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亲身体验科技魅力,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兴趣。

   上山下乡”:让科技流动起来

  除了让人们在现场感受科学的魅力,本届全国科技活动周还力求让科技的触角延伸得更深更远。

  5月16日,百余名农业、工业、医疗、地质和金融等领域的专家搭乘科技列车奔赴江西省赣州市,他们在赣南地区的6县2区1市,通过科技培训、医疗义诊、技术咨询等服务,把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送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社区乡间、田间地头。

  一批流动消防科技馆、流动自然科普馆、流动天文馆、青少年移动科普实验室、口腔科普服务车、眼科科普服务馆也奔赴黑龙江省的四个区县,把首都优质的科普资源和特色活动送到基层的青少年身边。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科技周活动也同时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科普网上,网络科技周如约启动,科普微视频大赛、科普漫画大赛等各项网络活动异彩纷呈,“宅男宅女”们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全程参与感受现场活动。与此同时,微博同步图文直播,微信订阅号实时更新,大会现场二维码随处可见,拿出手机一扫,就可共享各种新奇成果。

  科技部通过人民网举行了“科技强国”网络论坛科技领军人才系列访谈。辽宁、安徽等省也相继推出“网络科技周”,与广大网友展开科技互动。

  自2001年起,全国科技活动周已成功举办了13届,累计参与公众人数超过8亿人次。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仅北京地区,参与科技周主场博览会的观众达16万人次,通过电视直播观看科普活动的市民达64万人次,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科技网等新媒体直播的点击率达800万次,“科技周已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深受百姓喜爱的全国性科普活动。”翟立新说,“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更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形成长效机制,让科普活动常在常新。”(杨 舒)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