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对立的误区

29.09.2016  15:34

  全域旅游需要景点与周边环境联动,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来发展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体现。景区要充分发挥在全域旅游中的带动引领作用,由“单一型、孤岛式”发展向“联动型、辐射型”发展转变

  □王昆欣

  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然趋势。2015年,国内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并重的局面初步显现,国民出行超过40亿人次,其中,自由行达32亿人次,人均消费1000元左右。但这并不是说全域旅游就是“无景点旅游+”,也不意味着景点旅游已经没有市场,就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的关系来说,景点旅游是基础,全域旅游是对景点旅游的升级与发展。

  处理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至关重要。正如李金早局长在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所指出的,现在有些同志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开始无视景区建设,甚至还有人认为全域旅游就是“无景点旅游+”,有的还做出了诸如“2016旅游景区死亡元年”等判断。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对全域旅游理念的误读和误解。

  以浙江为例,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召开,会展经济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再次展现浙江全域旅游的魅力。在浙江的实践中,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并不矛盾。杭州西湖的免票开放,使得杭州人与游客共享西湖景色,产业联动效应显著。浙江跳出景点发展旅游产业,利用供给侧改革打破旅游产品间的无形界限,使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进入携手并进发展阶段。如何走出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对立的误区,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澄清认识:

  一是全域旅游是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定位问题。就其定位战略来说,景点旅游的定位是个别景点的个性塑造。全域旅游则是涉及某个区域的旅游景点总体定位。而且,只有当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时才能成为全域旅游。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马尔代夫、泰国、夏威夷等,完全围绕旅游来发展相关产业,所以成就了全域旅游。国家旅游局前不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六大主要考核指标:一是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二是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三是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四是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五是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六是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这些指标意味着全域旅游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这方面,浙江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通过浙江的整体旅游规划,“把浙江建设成一个大景区”,通过景点布局,培育多层级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是全域旅游是对景点旅游的升级与超越。从另一方面看,发展全域旅游又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景点看旅游,游客进入一个区域之后,能够从整体而不是局部感受到差异化体验和差异化的新奇特。笔者认为,各地在发展全域旅游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全面考虑:

  旅游目的地层面:主要是倡导旅游目的地要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供给,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观光景点景区。

  文化层面要求原住居民和从业人员具备一种开放、共享、服务的精神和行动,能够与游客形成一种密切的互动交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一种具有差异性的生活状态。

  空间层面把整个区域打造成符合旅游的一种空间和场所。比如法国巴黎,整座城市就是一个景区,游客进入以后会有多感官、多方位、多层级的体验,从而成就全域旅游的全球典范。

  产品层面多元的产品体系,同时满足观光、休闲、度假,满足各种类型的群体,当地的风味菜肴、特色商品等都能形成产品体系。

  产业层面旅游业跟一产、二产、三产,跟工业、农业、金融业、交通业等密切融合。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旅游不是被单独地割裂开来,而是与其他产业和发展要素达到相互融入、彼此增值这样一种耦合关系。

  服务层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手段,完全实现区域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节约旅游目的地运营成本。

  三是全域旅游下,景点旅游的发展路径选择。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关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不能把全域旅游看作是景区景点的简单相加,要坚持区域内资源整合与旅游规划设计的全域覆盖,最终完成处处都是景区景点的建设。

  发展创意驱动。创意驱动不仅要从景点上做文章,还要从旅游产品上做文章,更要在区域旅游总体发展上做文章。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区域整体的创新尤其不能忽略。如浙江丽水的松阳古村落保护利用,浙江金华的乡村创客,浙江德清的洋家乐,都是通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卖点,引导游客深度体验来发展全域旅游。

  提升服务附加值。全域旅游给我们提出如何打造旅游整体产品的新要求,如服务设施的建设、配套服务的完善以及支付方式的改变等。发展智慧景区,实现微信等电子方式购票,客流量应急报警机制建立等,都可以为游客提供产品附加值。

  做好“旅游+”的大文章。全域旅游需要景点与周边环境联动,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来发展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体现。景区要充分发挥在全域旅游中的带动引领作用,由“单一型、孤岛式”发展向“联动型、辐射型”发展转变,通过产业整体发展来获得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