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经济改革策马扬鞭
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投资核准项目再减四成,电信、药品价格陆续放开,首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体制改革却蹄疾步稳,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适应经济新常态,回应百姓新期待,经济体制改革正发挥巨大的牵引作用。
聚焦一个核心
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破解改革核心问题
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表面上看是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真正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高增长依赖的投资驱动、资源型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阶段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创新,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带动各项工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这一关系,就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好简政放权这步“先手棋”。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正是缩影。
“在上海打工时就有创业想法,但苦于没有资本。听说注册资本可以‘零实缴’后,我立马回乡办起了公司。”注册零首付,一照可多址,年检改公示,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吉林小伙程谟远成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内拿到新版营业执照的第一人,如今公司业绩逐月翻番。
2014年3月全面推开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让千千万万程谟远得以“白手起家”。截至11月底,全国新登记注册资本同比增长82.67%,平均每天就有1.04万户新企业注册诞生,全民创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2014年,简政放权成为破解改革核心问题的当头炮,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看不见的手”越发“看得见”,“看得见的手”不再“闲不住”。
这一年,简政放权,力度空前。国务院分8批取消下放约700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权力清单”减幅过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场戏;今年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又减少40%。自此,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项目数量共将减少约76%,投资体制改革成果不俗;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让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再难“狐假虎威”,每年为企业和个人减负数以百亿计。
这一年,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高。钢铁、有色、化肥、水泥、船舶、城市供水……除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一律取消投资核准;地方政府更拥有了建设火电站、非跨境跨省电网、通用机场、新建乙烯等项目的自主审批权。
“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使市场这只手进一步放开,在体制上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如此评说。
贯穿一条主线
破壁除障,重点领域改革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简政放权唱好了改革的开场戏,而正戏就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垄断行业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都可以用这条主线串起来。”彭森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2014年,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设路标,多去路障,着力清除各种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废除地方保护壁垒,维护市场统一,财税改革是重头戏。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结构性减税力度空前,理顺事权关系,清理地方债务,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整合到150个左右。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既着重运行效率,避免有限资金“撒胡椒面”或“睡大觉”;更着力科学公平,防止地方过度的优惠政策形成“税收洼地”,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放开市场准入壁垒,扩大对外开放,金融改革精彩纷呈。首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我国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沪港通”正式启动,中国资本市场迈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突破体制机制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相继启动,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活力,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实现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
打破行业垄断壁垒,价格改革首当其冲,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政府管得越来越少。2014年,我国陆续放开电信业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出台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为吸引社会资本,打破垄断,特别是加快放开电力、电信等垄断性竞争性环节奠定基础。
破除城乡区域壁垒,户籍、土地改革稳步推进,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62个城市启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0个省份的1611个县市区。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土地市场,为千千万万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机会均等的发展环境。
探索一条新路
尊重基层首创,回应群众期盼,改革为了人民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包括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6项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并将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盆景,而是苗圃;不是地方政府的自留地,而是全国改革的试验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可复制、可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说。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上海自贸区的“大胆试、大胆改、自主改”就是生动范例。2014年,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复制的情况下,坚持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首创相结合,回应群众期盼,激发创新智慧,一条上下呼应、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改革新路呼之欲出。
改革激发活力,改革释放红利。“虽然近三年GDP增速逐步下降,但就业情况良好,主要原因是出现了结构优化的苗头,证明改革能够解决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如是说。
改革让产业结构更佳,为促就业奠定基础。过去经济增速下降,总是伴随着就业形势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但是2014年前三季度就完成了1000万人就业的年度目标。就业再创新高离不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更要归功于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屏蔽此推广内容改革让实体经济更强,为稳增收注入动力。201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0.8个百分点,得益于工业企业利润率稳中略升,更受惠于普遍性减费、结构性减税让利于民。
改革让政绩考核指标更科学,为民生保障兜底护航。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惠及数亿农民;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完善住房保障;放宽社会办医主体和服务领域,从源头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蓝天数”“雾霾天”成为衡量各地绩效如何的新标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态势明显,民生难点正变成改革亮点。
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以改革之姿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