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专家:"八年抗战"说法不对 是"十四年抗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是最权威的论断,也是最公允的评价。今天,我们从历史眼泪中淬炼出从容而自信的声音,没有悲伤,唯有力量。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辽西地区的高鹏振创作了一首军歌:“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碎,家园毁,爹娘当炮灰,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一二三四!”战士入伍时唱,出操时唱,休息时也唱。”
2014年9月14日,沈阳一个如常的周末,阴天,微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门外,9点之前就排起了长队,拄着拐杖的老人,牵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喧哗,只有静默。
博物馆南广场,中央电视台正在录制专题节目,编导指挥摄像机对准望花街上一列迎亲的车队,继而摇向马路对面一家刚开业的饭馆,一个长镜头之后,定格在残历碑上。其上醒目地刻着——1931、9月小、18、星期五。
1931年,就在这里,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月,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全境沦陷!
辽宁人民,与东北3000万父老一起浴血奋战,“宁为义勇死,不当亡国奴”。14年,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卓绝悲壮,节烈芬芳。
一个怎样的民族,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呢?
历史定位
1931年,国际政治的光谱频频异动。
在德国,希特勒《我的奋斗》一夜热销,纳粹党队伍迅速扩大。
在意大利,年初的国会选举变成了法西斯大会,墨索里尼在讲话中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
在日本,不顾军方反对坚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滨口首相,遭右翼青年枪击,8月2日伤重去世。
同样是1931年,中国国内的政治版图也在发生裂变。
5月,国民党中央执监会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议成立国民政府,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
6月,蒋介石对中共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围剿。
7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先“灭赤匪、平粤逆”,再谈御侮攘外。
九一八事变,正是国际国内政治生态剧烈变化的结果。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叠加的;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定位,史学界有过一番争论。有观点说,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是零星的,是局部的,不能算“起点”;有观点说,二战的标志是德国入侵波兰,中国抗日战争不是主战场,算不上“序幕”。
汤重南,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二战史研究权威。他认为,九一八开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八年抗战”说法不对,应该是“十四年抗战”。至于二战,它与一战最大的区别就是战争性质。二战是进步势力与退步势力的斗争,是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比起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介入西班牙内战、希特勒入侵东欧,九一八事变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时间更早。
今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讲话中明确表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是最权威的论断,也是最公允的评价。
与辽宁有关的另一个争论,就是到底谁打响了东北抗战的“第一枪”?
“江桥战役打响了东北抗战第一枪”,这是此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江桥是齐齐哈尔南部的重要门户,1931年11月4日,日军500多人从江桥南端横渡嫩江北进,时任黑龙江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发出“此身存在,誓不屈服”的通电,率军与日军展开白刃战。15天后,中国军队以失败告终。
随着近年史学研究和当事人的回忆,真正的抗日“第一枪”逐步浮出水面,它比江桥抗战更早,就在九一八事变当晚,就在沈阳北大营。
日军炮轰北大营,东北军参谋长命令“不准抵抗”。凌晨时分,东北军620团团长王铁汉“奉命”撤退时,遭到日军新一轮进攻,毅然下令还击,打死日军2人,打伤20多人。
其实,这个“第一枪”,无所谓先后,无所谓规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鲜明特点
近日,辽宁省档案馆举办了东北抗战专题展览。展品中,有一方黄显声的自治印引人关注。印的侧面是用铅笔刀刻的一行小字,“骑富士山头展铁蹄,倭奴灭,践踏樱花归”。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的黄显声指挥2000名警察,在沈阳西塔和南市场一带与日军对抗,由于伤亡太重,被迫撤离,连夜经新民向锦州集中。在锦州,黄显声励精图治,大力组织和扩充地方武装。由于消极命令所限,抗日武装无法使用东北军正规部队番号。黄显声急中生智,将新编部队改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自任总司令,在辽西与日军数度激战。1932年,日军占领锦州,黄显声入关,参加长城抗战。
义勇军,这个名字既响亮又贴切,很快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各地抗日军民最普遍的叫法。今天,我们在梳理14年抗战的海量资料时,“义勇军”总在最显眼处。锦州钢屯镇歼灭古贺联队,小英雄关玉林三进三出沈阳城,第21路军占领东塔机场,盘山农民武装聚义,这些用鲜血书写的传奇,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不绝。一想起那些家国沦丧之时誓不解甲的东北男儿,谁的内心能不怦然滚热?
最强盛时,东北义勇军达30万之众,其中辽宁有58路,划分为5个军区,占东北的2/3强。义勇军成分特别复杂,包括正规军队和警察大队、旧军政人员、收编的胡匪、农民秘密会社及青年学生等。义勇军的弱点也是先天的,政治上落后,派别繁多,纪律性差,经常扰民。到1933年初,义勇军主要部分基本上被日军消灭,剩余残部只能开展零星的游击战争。
“国危如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一呼群众逾千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义勇军抗日,战斗2万多次,毙伤俘日军伪军11万人。
对其功绩,《中国抗日战争史》如是评价: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的民众抗日武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歼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牵制百万日伪军不能入关作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抗战,有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抗战的高度自觉性。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不抵抗”,但各种武装力量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抗日。白山黑水间,各民族团结一致,视死如归,“慷慨赴囚虏,挺身担大刑;愿将新血肉,烈烈试贞情”。这是怎样的爱国,又是怎样的不屈?
二是持续时间最长。14年家国沦丧,流离失所,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不多见。“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是怎样的痛伤,又是怎样的坚持?
三是环境最艰苦。在敌占区作战,武器装备悬殊,吃的是树皮野草,住的是风雪山林,经常遭到屠杀和围剿,“前线传捷报,家中遭祸殃”。这是怎样的舍生,又是怎样的取义?
领导核心
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但无论甲午海战还是九一八事变,我们的兵力和装备并不绝对落后,为什么也要挨打?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都提出这个问题。
论据如下。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经济实力超过日本,财政收入是日本的1.5倍。军事方面,北洋海军居世界前列,舰队吨位是日本的1.6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驻关外有10万部队,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日本炮轰北大营,只出动了一个600人的中队,而东北军北大营和东大营一共有1.2万人。
“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军力,而在组织和主张。”“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长江表示,“如果说中国落后,就是组织的落后,就是主张的落后。”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先进的组织和正确的主张,成为坚持东北抗战的唯一政党,成为东北抗战的发动者组织者推动者,其领导的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战的中坚。
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局势和应变之策。除向中央报告外,还发表全国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份宣言《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公开申明共产党抗日17条主张。随后,又先后发表告各界群众书,号召人民奋起,提出救国主张。
东北义勇军兴起后,中国共产党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满洲省委发出一系列指示,加强对义勇军的领导,与抗日民众并肩作战。在对敌战争前线,共产党员冲在前面。党陆续派干部到南满、东满等地开展工作,创建抗日武装,先后创建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
1933年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明确提出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到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发展成东北抗日的主力。而后,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就是这个时期的英雄人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今天,沈阳皇寺路福安巷3号的满洲省委旧址,隐身于周围的林立高楼中。但走进那斑驳的门楼里,还能感受到澎湃其间的那段壮阔波澜。
军歌国歌
国歌的创作,与辽宁有很深的渊源。
渊源之一是“镇北军”。1931年9月,辽西地区的高鹏振率众树起“镇北军”大旗,一个目的就是抗日救国。高鹏振绰号“老梯子”,他为自己的军队创作了一首军歌:“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碎,家园毁,爹娘当炮灰,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一二三四!”战士入伍时唱,出操时唱,休息时也唱。
“老梯子”率领他的义勇铁骑,6年时间里与日伪军大战100多次,参加过锦州保卫战、热河保卫战和长城保卫战,威震敌胆。《新中华》杂志1932年以《血战归来》为题,报道高鹏振的故事。时任《抗战日报》主编的田汉,看过《血战归来》,颇为感动,尤其被那首“军歌”所鼓舞。
渊源之二是“血盟军”。1931年10月,孙铭武在抚顺清原成立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他们也有一首军歌,与“镇北军”军歌相似乃尔:“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
1934年冬,田汉以古北口保卫战为背景创作《凤凰涅槃》,并写了主题曲《军歌》。随后,夏衍把《凤凰涅槃》改编成电影剧本,名为《风云儿女》。
1935年初,23岁的音乐家聂耳主动为《军歌》谱曲,并改名为《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在热河亲眼看见辽宁义勇军冒死抗日的场面,心中的热血熔铸成音符,慷慨激昂,铿锵有力。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可谓历程曲折。1945年日本投降。美国提议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演奏战胜国乐曲时,中国用《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征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终被选定。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义勇军进行曲》只奏曲谱不唱歌词。1982年全国人大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国歌是一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史诗,是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辽宁义勇军与国歌关系密切,这是辽宁的骄傲!”省社科院东北沦陷史研究室主任张洁表示。
2014年9月14日,沈阳一个如常的周末,阴天,微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门外,看完展览的人们安静地离开。记者随机拦住几位,留下了他们的感言:
“你家里没有主心骨,别人当然骑脖拉屎。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有尊严。”
“我没有骂人,也没有愤怒,因为愤怒没有用,做好自己,把国家建设好了才有用。”
“我们要提防安倍政权搞军国主义,也要看到日本也有热爱和平的朋友,理性务实处理国际关系。”
……
这些,是今天的中国人从历史眼泪中淬炼出的声音,从容,自信,即便说到至痛处,也表现出极大的谦抑。没有悲伤,唯有力量。
这,或许就是我们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
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20日长春陷落。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1932年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至此,东北全境沦陷。1933年中国共产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5年初《义勇军进行曲》诞生。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驻北大营某预备役团全体官兵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举行升旗仪式,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
□本报记者/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