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公共电话无人问津值得思考

18.11.2013  10:40

  “手机时代”来临,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共电话亭逐渐被人们视而不见,有的已沦为摆设,有的损坏严重、贴满“牛皮癣”。(11月17日《人民日报》)

  近些年,一些传统生活技艺因为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变,越来越势微,甚至逐渐消失。有的则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在通讯领域,BP机、小灵通等,已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手机领域科技的发展,让手机成为寻常百姓手中的工具,公共电话因此受到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记者在北京、陕西调查时发现,公共电话98.7%的时间“无人问津”;西安电话亭的业务量只有高峰期的1%;还有不少电话亭遭到破坏。

  面对如此情境,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公共电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手机带来的影响,让公共电话不可能再回到昔日的繁忙。这是必须正视的。但公共电话在城市中扮演着特殊的公共服务职能,也决定其不可轻易被放弃。生活中,总有些人不愿意被手机绑架,或忘带了手机,他们需要公共电话的存在。同时,公共电话给人们拨打紧急救助电话提供的便利。仅此一点,为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公共电话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还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二是,公共电话的管理要防止“破窗效应”。公共电话被冷落,可以作出部分调整,甚至适当减少其数量。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防止“破窗效应”。不要因为使用少,而疏于管理,让牛皮癣等滋长在公共电话亭,或破损后也不予维修。公共电话因破损无用,更不招人待见,甚至起不至最起码的公共服务职能,那才是最大的浪费。

  三是,公共电话如何求生?公共电话被冷落,不只我国存在,其他国家同样有这样的难题。不同的国家,公共电话有不同的方式求生存,可供我们借鉴。在日本,在拨打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想拨的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一段长约15秒的广告,之后电话就会接通。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的时间。在英国,随处可见的红色电话亭曾是英国的城市标志之一,由于收入持续下滑,英国电信公司计划拆除部分街头电话亭,同时将另一些电话亭让公众去“收养”,收养的公众可以将电话亭改建为其他用途。在美国,由于投币电话业务具有公用性质,从1996年开始,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一些州的投币电话业务管理权交给了当地州政府。(2010年10月14日《东方早报》)

  我们也有些城市正在为公共电话寻找出路。自2011年以来,上海电信对市中心500多部公用电话亭完成了WiFi热点覆盖,信号覆盖范围是以公话亭为中心半径50米左右的区域内。目前,北京无人值守公话中有15000部可以使用“公交一卡通”付费,在首都机场和北京南站安装的800余部大屏幕多媒体信息机上,可限时免费拨打市话、上网;在北京银行安装了具备支付功能的话机,可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

  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公共电话的变迁亦不可避免,但一切城市服务设施,当以人为本,不可盲目废止,要实现“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