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中“8%外地生”多了还是少了

30.11.2013  18:13

  广州市教育局前日公开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市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这份文件保持了“异地中考”的总体门槛“四个三”,即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三年社保购买记录、三年学籍。此外,还有两个不确定,即对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设置的过渡期,有两年和三年两个方案;二是公办高中录取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比例设置为8%或10%。

  据统计,近年来,公办高中通过择校计划录取非广州市户籍学生占当年招生计划8%左右,最多不超过10%。而在现行政策下,非广州市户籍学生入读广州公办高中的途径是择校,近四年来录取的比例分别为:2010年7.1%、2011年8.6%、2012年9.5%,2013年9.2%。不过,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倒挂”现象,即花钱择校的学生面对的分数线比正常入读学生的还要高。在广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可以预见这个择校的比例将面临增加的压力。如果限制在8%,那么意味着有部分的学生交钱也不能得到学位,只能去读民办学校,而众所周知,民办高中学校的规模、水平和可选择性都是较低的,这部分学生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对广州户籍生来说,从自己利益出发,当然不希望外地生的比例增加,最好就是8%乃至更低,以免增加自己的竞争难度。这个难度还包括日后高考升读重点大学的机会。因为高中资源就这么多,蛋糕基本不可能增加,也就大概6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切给“外人”多少才合适,教育局这次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公众投票,且是二选一的。然而,对于相对分散的非户籍人口来说,对这个比例能有多少话语权和表达的空间也是不得而知的。对他们来说,有比例就意味着部分孩子入学得到保障,可日后不能花钱进学校,也是一种人人公平下的苦恼。当然,广州积分入户的推行,也让部分有资质的“外人”可以入户,进而摆脱这种非户籍的纠结。

  广州的教育因此就在一种资源基本固定的条件下去推行更多的公平。尤其是国家规定明年全部取消收择校费后,广州财政减少了择校费这一大块丰厚的来源,却要承担更多的支付责任,这也考验政府加大投入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广州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是外来人口重要的吸聚地。当局既要守住门槛(比如上述的“四个三”),免得带来冲击过大,又得满足长期在广州立足的人群刚性需要,的确要通盘考虑这个比例高低和过渡期长短。这确实考验政府智慧,而智慧的决策始终又是来自更广泛人口的真实意见和愿望表达的,这个征求意见的环节因而有必要更加充分地发酵。□耀琪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