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12万公务员下海 不成功可重回体制

14.02.2014  10:43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

  如今,在政策鼓励下,却鲜有公务员辞职的场景。为什么那时候的公务员敢辞职?如今他们又如何看待“公务员热”?近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当时辞职的公务员,我们不妨来听听他们的感悟。

   案例

  在全家的反对下辞职创业

  李新没想到短短十几年时间,大家在对待公务员的态度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是上世纪90年代辞职离开公务员队伍的。据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当时有十多万公务员离开体制下海创业。

  虽然李新对公职看得很淡,1994年他从商丘市财政局辞职的时候,还是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李新兄弟姐妹6人,都在政府部门上班。辞职前,他已经在商丘市财政局工作了6年,习惯了体制内的性质与氛围,一直过得都很舒服。每天按时上下班,今天干不完的工作可以留到明天。他说,财政局的工作还不错,待遇虽不算高,但很体面。他辞职时,家人相当不理解,“你在财政局可以给家人朋友办很多事儿,辞职了你还能办吗?

  李新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干部。在李新辞职那一年,老人已在医院住了三年。老人显然很不理解儿子作出的疯狂决定,老人躺在病房里问了个很现实的问题:“我看病有人报销,你辞职了,谁给你报销呢?

  反对的还有其他亲戚朋友。李新从财税学院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财政部门工作,一直都是大家羡慕的职业。

  这些并没能阻止李新辞职。他觉得,得为自己活,不能为了“能给别人办事”就一直重复不喜欢的工作。“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点价值。

   背景

  创业成为时代烙印

  李新说,是环境给了自己一次机遇。那个时候,邓小平南巡归来,鼓励创业。市场经济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他回忆,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体制,闯入社会。不过大多数人都留了条后路,选择了“停薪留职”,也就是说,如果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再回归体制。

  李新做得比较绝,他选择了“断奶”。

  事实上,当时的“下海潮”,在全国各地很普遍。人社部曾做过统计,1992年辞职下海者超过12万人,不辞职却投身商海(停薪留职、兼职)的人超过1000万人。那一拨下海潮中,许多体制内的人都勇敢地下海创业了,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公务员“下海”甚至成为风潮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认为,上世纪90年代,很多公务员下海。当时社会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敢下海的人,就能淘来一桶金。“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时代。

  当年,公务员下海还属于半遮半掩状态,下海的方式也多是平级调到企业任职,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提高,公务员下海开始兴起。1999年,根据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这项举措直接推动公务员“下海”的进程。公务员辞职创业行为从“很难想象”逐步进入“稀松平常”状态,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风潮。

   想法

  遇到委屈时,也有“悔意”闪过

  当时公务员下海创业,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振宇认为,事实证明,所谓的公务员下海创业,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利用原单位的公权力、利用在原单位中积累的人脉来赚钱。

  李新也不例外。他从财政部门出来,就选择了和原先一脉相承的职业——会计培训。李新坦言,其实从政府部门离开之后,手里有很多人脉资源,这些都给自己的公司带来了帮助。

  辞职后的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时,虽说是在做“服务”,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别人来找自己办事儿。而创业时,只能到处求人。“那个时候也会闪过一丝悔意,想自己为何要辞掉一个体面的工作来受气?一点尊严也没有。”李新说,他还是咬牙坚持,一步步走了过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一百多人的公司。当年与他一起辞职的很多同事,并非都如他这样幸运。据他介绍,很多同事最后又不得不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继续“”。

   当前环境,不敢轻易辞职

  吴清运也是在那个时期从公务员队伍辞职的。如今,生意成功,生活体面。

  吴清运说,自己从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郑州市水利局。躁动不安的他,不满足于工资,选择了下海做生意。那个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做生意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很多行业都处于空白状态,做生意很容易挣钱。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下海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并且,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昂的成本,注定让很多人夭折在创业的最初阶段。

  李新说,要是自己当时没辞职,即使现在有再多的鼓励政策,也不敢辞职,因为大环境不一样。他觉得,公司确实越来越难做了,竞争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效益还不如10年前。

  而同时辞职的刘勇说,辞职后并不后悔,但并不打算让孩子再做生意。“如果他愿意的话,我想让他重新进入公务员或者其他事业单位,还是稳定点好。”(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都是通过“独木桥”的精英,面对众多改革,他们对未来怎么看?削减福利、加大反腐力度,公务员队伍会有什么变化,“国考”还是热门吗?敬请关注明日商报《基层公务员生存调查报告》的后续报道。 河南商报 记者 程国昌 李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