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体制内的优势真的削弱了吗?
长久以来,“体制内”就业牢牢地与“稳定”一词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成为众多年轻人竞相追求一份体制内工作的原因。一项调查显示,24.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体制内的种种优势与以前相比明显削弱,58.0%的受访者认为部分削弱,13.7%的受访者认为不再有优势。(中国青年报9月13日)
体制内与体制外,这两个名词应该说很具有中国特色。如果单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两者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然而现实是体制内往往意味着优越稳定,而体制外则意味着不稳定。
体制内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不是一种感觉,而是客观事实。尤其是随着反腐的推进、权力的下放、福利的限制以及养老金的并轨,体制内的优势似乎已经被剥夺的差不多了。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干,福利越来越少,灰色收入越来越少,公务员群体的抱怨也越来越多。而不少公务员辞职下海更为体制内优势削弱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体制内的优势被削弱了,这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内外工作的比较本身就有不对称性。如果我们泛泛而谈,体制内比体制外有优势,很显然是不准确的。表面上看,体制内优势被削弱了似乎是一种进步,因为体制内一向被认为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体制内优势削弱了,是不是意味着体制外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呢?最起码,我们还没有看出来。
这两年,公务员考试的热情有所下降,但想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大有人在。抱怨公务员又累又苦工资又低的人很多,可有勇气走出体制的人却很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体制内的优势或许有所削减,但依然存在。客观而言,体制内的优势很明显,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人脉往往比金钱更重要。有钱不一定能办成事,但有关系办事可能不需要花钱。换而言之,体制内的优势不只是体现在报酬薪水、住房等条件上,体制内的各种资源都是财富。比如靠油吃油,靠电吃电灯现象的存在,比如教育局的干部用得着为孩子择校发愁吗?
体制内的优势比以前下降了,这的确是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所谓的下降只是相对的下降。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过去公务员的福利多,现在福利少了;过去灰色收入多,现在灰色收入少了。这种下降应该说很正常。因为这种不适当的收入本来就不该存在。
相比于体制外,体制内的优越性依然存在。这一点恐怕大家都得承认。至于削弱,只能说过去体制内实在是太过分了些。对很多人来说,看到体制内的优势削弱了,心理似乎也平衡了很多,可阿Q哥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也只能在心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