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公众号未来走向的七个判断

04.05.2015  16:24
原标题:关于微信公众号未来走向的七个判断

导读

可能在微信公众号火起来的那一天,就有不少人在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我无法预测下一个平台是什么,但根据现有端倪,我们可探讨一下微信公众号在未来两三年的发展方向。

1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至少5年 短期内不会消亡

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互联网产品如过江之鲫,微信的巅峰时期能维持多久?微信是真正的平台级产品,它融合了传播的各种形式——单向传播、互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功能之全面前所未有,甚至能在相当程度上取代手机的语音功能,使手机的语音通话功能不再绝对重要。微信还在成长期,在可见的未来,还看不出有哪个产品能取代它。

微信公众号只是微信的一个副产品,是微信生态圈的一部分。皮存则毛可附,只要用户不大规模抛弃微信,跟微信结合得最紧密的内容产品—微信公众号就不会消亡。

2进一步垂直化、分层化

微信公众号以“小而美”的体态,天然具备精准传播的特点。在未来,这一特点会被进一步放大,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垂直化传播是大势所趋。如汽车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查违章、查路况、教学车、教维修、教改车,都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且用户众多。

2014年底,微信官方出台了新政策,对公司机构的认证规则进行松绑,只要有公司资质就可以认证任意微信名,这一政策助力微信公众号的分层传播,让分工配合更加精细。

3更加重视优质内容生产

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将文章“阅读数”和“点赞数”公布,并丰富了后台数据,旨在催生更多的优质内容和创意互动。2015年初,微信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和抄袭处罚规则,抄袭达5次者将被永久封号,以期惠及更多的原创作者,优化平台维权机制。

公开透明的阅读数打击了弄虚作假和恶意营销行为,微信公众号们不得不更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并通过“阅读数”等指标来吸引商业投入、监测传播效果。

4迎接商业化和生活化浪潮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论坛上表示:在PC时代,中国人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言论表达,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上网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网络的政治属性明显消减。在舆论生态变革的大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正逐渐退潮。

不以内容为主导,也意味着下一步微信公众号将会充分发展O2O、B2C的功能,线上集聚用户,线下运营。如层出不穷的各种运动类微信公众号,就必然要由线上走向线下。

5走向机构化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炸式增长,内容单薄的个人公众号想在红海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其次,随着底端分栏、微网站、HTML5等功能的开放,对微信运营者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很难包揽内容、技术和维护等全部环节:这都需要一个高水准的团队持续不断给用户提供高品质内容,而单打独斗很难做到这点。

6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市场却迎来发展高峰。一个佐证是,2014年初,海尔向纸媒发出通知,表示将不再在纸媒投放硬广,整个集团的广告战略向新媒体倾斜。

例如腾讯搭建的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广点通,能够对广告主和微信号进行智能匹配,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在微信订阅号图文消息页底部开辟一条文字链,按用户点击计费。广点通已被称为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的最大黑马,清华大学有个硕士生,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每月能从广点通获得收入超过4000元。

7政策摇摆化

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政策的摇摆,如放开阅读量,又屏蔽显示10万以上阅读量;放开了一部分公号每天发送多次的权限,对后来者却几乎采取一刀切不放开的政策;试水了微社区,却一直做得不温不火……

所以现在也有声音说,微信公众号已经进入疲软期。但在现阶段,基于微信的普及性和成长性,微信公众号还不会过时。目前,微信上活跃了两三亿人,比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是中国最巨量用户群的聚集平台。

作者 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 田香凝,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文章 节选自《网络传播》杂志2015年3月刊,杂志正文对此有更详尽解读,敬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