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超球队生存现状:相爱容易 相守难

10.07.2015  21:59

关注女足球队生存现状

  本周末,2015女超联赛第二阶段的比赛即将重新拉开战幕。7月12日15时,北京、天津、江苏三支球队将坐镇主场,迎来长春、解放军和河北三支球队。大连与上海的焦点战由于大连多数主力征战大运会申请延期,本周末女超将进行三场对决。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当郝伟率领的中国队进军加拿大女足世界杯八强后,国内球迷和媒体一度将#中国女足#推上了热门话题的排行榜。回国之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的相关领导亲切接见了女足的教练和队员;上百名球迷到机场敲锣打鼓,欢迎中国女足的归来;甚至有赞助商当机立断拍出百万现金,奖励女足姑娘们的优异表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但也不知不觉变得容易遗忘。在中国女足回国之后,媒体纷纷发声:女足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搞好国内的联赛,提升赛事的品牌和商业价值。有不少足球圈的意见领袖纷纷在呼吁社会给女足多一些支持和关注。然而半个月后,当女足世界杯的激情逐渐褪去,女超联赛即将重新开始的时候,两周前还坚持早起在电视机前为铿锵玫瑰加油的你,还会陪在她们身边吗?

  相爱容易,相守难。结束了世界杯的征途,国脚们已经纷纷回到地方俱乐部队,重新过上了训练场、比赛场、宿舍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对于她们来说,世界杯仿佛就像一场梦,俱乐部队生存现状则是她们每天都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女足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女超联赛:重新恢复的半职业赛事

  即便是最资深的球迷也不得不承认,女足联赛一直以来处于无人关注和无人问津的地步。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国内顶尖女足赛事的赛制一变再变,从锦标赛到分区赛,各队队员一直没有稳定的比赛时间保障。

  从本赛季开始女超联赛时隔多年之后,恢复了主客场双循环的赛制。尽管联赛的赛程,被女足世界杯、东亚四强赛等赛事切分为了三个阶段,但是赛制的改变,仍然增加了各队比赛的场次,赛事对抗性和悬念性。

  去年秋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按照这份“国家战略”的蓝图,体育产业未来将占有5万亿的市场空间,而作为国内女子足球最顶级的赛事,女超联赛将来的商业价值值得期待。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如今的女超赛事,最恰当的应该是“百废待兴”。经过几个赛季的蛰伏之后,无论是联赛本身还是俱乐部都处在重建阶段。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女超8支队伍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大多数球队都主要依靠体制内扶持,体育局的支持而生存,而唯有长春队几乎是走市场模式,接近职业化模式发展。在这些球队中最困难的当属解放军队,队员属于军队编制,球队甚至没有固定的比赛场地。

   球员待遇

  在八支女超队伍中,最为特殊的球队内部采取军队编制的解放军队,而队员们表现出色的嘉奖,也不是奖金和津贴,而是军衔的评级和提升。除此之外,北京女足、河北女足等球队的生存,也都依赖体育局和足协的支持。球员收入情况稍好些的是长春队、大连队、天津队、上海俱乐部。

  由于不同的体制,女超各队队员的收入情况也参差不齐,体制内队伍的队员,月收入平均在3千元左右,而有企业赞助的球队,则有一定的奖金,但整体来说待遇和行业地位无法匹配。

   年轻化非后备优势而是无奈

  翻开新赛季女超联赛的秩序册,记者惊讶的发现,在女超联赛的八支参赛队伍中,出生于1990年之前的球员寥寥数人,而绝大多数球员都是1993甚至1995年龄段的小球员。也就是说,在如今的女足球员中,从业者大多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无论是传统强队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球队球队,都缺乏真正有经验,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老将。而年龄结构低并不是我们后备充足的体现,而是球员后路不明,待遇没有保障,大多很难坚持,在26、7岁时选择过早退役。

  从孙雯、刘爱玲时代开始,关于女足队员退役后的保障问题,就一直是女足发展中难以缓解的难题。在1999年黄金一代的球员中,队长温丽蓉如今在中国足协工作;孙雯、刘爱玲则分别在地方足协扮演着技术官员的角色;当年的守门员高红如今在国青女足担任教练,而更多人则是默默无闻,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女足球员的这一点,和男足队员退役后继续当明星、做生意、转行解说嘉宾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别。

  同样的问题困扰着如今年轻一代的女足队员们。为了解决队员们的后顾之忧,解放军队发挥体制优势,给队员们军衔待遇;而其他球队基本上都是采取了“事业编制+学业”的保障:一方面队员们可以在踢球之余获得学校的毕业文凭,同时退役之后体育局等单位也会协调队员进入职业编制,解决相关工作的后顾之忧。其他几支俱乐部,虽然没有学位的保障,但也都积极通过队员退役进入事业或者企业工作作为吸引力,留住有天赋有能力的球员。

  尽管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但在1999年中国女足黄金一代队员们退役之后,队员们大多数还都是通过体育局、足管中心分配到事业单位工作,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必须再次强调的是,2015年已经远不同于十年前。这些90后球员,每天玩着微博微信,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接触全新的理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年轻的姑娘们有着更多工作选择的向往,希望在不同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趁年轻,疯狂一把。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枯燥的球场跑圈,乏味的颠球训练,重复的基本功练习,让更多的女足姑娘们做起了“提前转业”的小算盘,即便是现役队员中,也不乏兼职微信微商或是淘宝卖家的小能手。

  没有积累和坚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天赋的女足球员正在流失。当女足世界杯上大多数队员年龄超过30岁的美国队夺冠时,我们拥有丰富经验国际比赛的球员在哪里?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女足世界杯赛后女足主帅郝伟要对媒体说:“希望这批队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队员们纷纷过早离开女足行业,转行为今后生活作打算。不是她们不爱足球,而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现实的生活。这不是女足队员的错,但却是激励足球从业者继续做好联赛的源动力,希望我们的联赛能够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能够留住更多的女足队员,更长时间在赛场上踢下去。

   关注,就是最好的支持

  或许是因为联赛刚刚重新恢复,或许是因为女足比赛还没有固定的观众群体,在已经结束的两轮女超比赛中,女超各队所在赛区现场观众数量并不多。除了天津队、上海队等几支主场在校园里传统强队,拥有一些学校内的固定拥趸外,其他球队的主场上座人数非常不理想,有的场次现场观众甚至仅有寥寥数人,大多都是球员的亲朋好友和家属。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队员就曾经在私下交流中,有些自嘲回忆某场比赛:“现场的观众都是组织来的,后来比赛打了补时,还没结束观众就都提前离开了。我们在场上看着观众呼啦一下全走了,感觉有些尴尬。

  据女超联赛负责的同事介绍,在很多赛区女超比赛并不进行售票,观众全部免费入场。“本身没有什么观众,印票产生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最后都成为了废纸。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大家进去看比赛。”国内女足赛事有些场次的比赛,现场只有近百名甚至几十名观众到场助威,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们比赛缺乏动力,赞助商、运营商的投入也缺乏回报。

  改变看台冷冷清清的现状,目前看来是解决女足生态恶性循环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看台上的热闹,赛事的商业价值才能提升,之后才会有更多的商业开发,女足队员的待遇才会有所改善,最后便会有更多的姑娘们来看球踢球,中国女足的发展空间才更加可持续。

  对于女足而言,每一次小的进步,每一点滴积极的改变,都是值得的。在女足世界杯期间,网络上“一块为女足加油”的活动曾经如火如荼,吸引了不少球迷朋友参与转发。如今,女足的姑娘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球迷到现场来,和她们一起享受周末的蓝天和阳光,一起享受运动的呼吸,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为她们的每一次努力拼搏喝彩。她们的球队代表着各自的城市,她们的努力代表着女足未来的希望,为她们呐喊助威,对女足多一份关注和支持,或许就是奠定女足未来发展根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