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从“沙漠”变绿洲中变出的生态经济
兴国县曾被中外专家称为“江南沙漠”。沙漠如何变绿洲,30多年来,兴国县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闯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兴国台记者谢庆、古英福报道:
[ 录音:口播:这里是兴国县崇贤乡三角河村,一走进村口,记者就被村前清澈的三角河和靓丽的生态所吸引。据了解,这条三角河的河水,常年在国家一类水质标准”。
三角河村村民 黄明春:“现在,水质也好了,水也清了,水也大了。”]
三角河村的这番生态景象,得益于当地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有效治理。如今,兴国县辖区74条小流域的泥沙流失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不足2.8万吨。在兴国从事30多年水土保持工作的赖福和告诉记者。
[ 录音:“看一下我们这片林子,你就知道了。以前是马尾松纯林,后来,我们通过补种枫香、木荷、青纲绿、苦等乡土树种,林相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它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了,保土的效益大大提高。 ”]
赖福和说,30年前,塘北小流域16.38公里的范围,山地植被覆盖不到10%,被称为“江南沙漠”的腹地。1980年,兴国开始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高密度飞播马尾松,山地逐渐恢复绿色。近年来,兴国县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马尾松稀疏林改造种植油茶、茶叶、脐橙、芳香苗木等经果林,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双赢。位于兴国县百丈小流域建设范围的方山岭有机茶叶基地,就是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示范基地之一。基地在1200亩的马尾松稀疏林里种植有机茶,既做好了水土保持工作,经济效益也比稀疏的马松林翻了近百倍。兴国县益香园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修明岳:[ 录音:“每亩茶园的效益大概是一万块钱左右,比较保守的价钱。”]
保护中开发,开发促保护。如今的兴国,摘掉“江南沙漠”的帽子,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2%,山地植物被覆盖率达82%; 发展经果林面积达80多万亩,其中油茶面积62万亩,加快了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 廖顺尧:
[ 录音:“下一步,我们抓根据不同的流失程度,采取相应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生态,促进我县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