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养老机构少投入不多 南昌养老产业发展遇困境
原题:公办养老机构少投入不多 南昌养老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近期情感剧《老有所依》在各大卫视黄金档开播后,养老问题再一次被大众所关注。当前,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由此推动了养老福利机构的发展,“考验”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12月27日,记者从省城民政部门了解到,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导致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出现。那么,省城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养老产业的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导演欲开养老院受网友称赞
由赵宝刚执导的情感剧《老有所依》在一些卫视开播后,再次激起了社会对“养老”的关注。
赵宝刚曾向媒体称,希望通过该剧唤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他甚至透露计划和朋友开办养老院的想法,但是涉及土地政策之类的复杂事情,目前还没有太大进展。
12月27日,记者在网上看到,赵宝刚导演想开养老院的计划让不少网友力挺,网友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值得称赞。
那么,目前南昌市的老龄化面临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相关养老产业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民办养老机构成为“主力军”
“到2012年底止,南昌市的老年人有75.2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数的14.87%。”南昌市民政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比率略高于全国老年人口平均水平,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快,到2015年南昌市的老年人预计将超过80万人。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显得十分紧迫,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则成了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昌市的养老福利机构有30多所(不包含农村敬老院),床位共计6000多张,其中,民营养老机构占八成以上,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然而,现有的养老福利机构已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南昌市还有5所养老福利机构在建和筹建。”南昌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称,南昌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还是以公办和民办养老院,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存在。
多重因素制约养老产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加剧,催生了养老产业庞大的市场需求。由此,也产生一些相关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公办养老机构少,供不应求,只够供养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而部分民办养老机构费用高、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很多老人住不起、不愿住。
对于当前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省城一名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三大因素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政策碎片化,目前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好政策,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创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但由于涉及国土、税务、电力等多个部门,又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在实际执行中难以落实。
“用地没规划则是第二个制约因素,养老产业涉及土地及规划,现有的城市规划中并没有专项用于养老的土地,以致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是不可能的,优先供地同样是难上加难,土地政策严重制约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这名工作人员还介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服务还处于“萌芽期”,对那些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还没有机构进行有效调查评估,对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缺乏统一规定。
凝聚社会力量让夕阳更温暖
12月27日,南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政府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而南昌市也制定了相关措施,将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床,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我们在提倡尊老、爱老、助老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养老工作的重视,除了政策倾斜外,还要增加相关投入。”南昌市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应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关注养老问题,让夕阳更温暖、更灿烂。
即时·点评
养老问题需要定位与分工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剧《老有所依》所演绎的剧情,正是当今中国养老困境的现实缩影。“老有所依”涉及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各种因素的杂糅让养老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其实,整个中国都在探索一个合理、有效的养老机制。因其特殊性,不能全盘市场化,而庞大养老数据以及难突破的城乡差异,暂时也难以将养老全部纳入政府保障体系。因此,养老问题需要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扩大市场对养老产业的参与程度,提供更为完善、优质的养老服务;作为子女,更要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精神的关怀,多点陪伴。点评:王琼 (文/记者吴剑锋 实习生罗雅娇) (中新网江西新闻2014年1月1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