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钱紧”牵动港财经人士

24.01.2014  11:02

  “为纾缓资金绷紧局面,人民银行继公开市场连续三周零操作后,终于出手,先透过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向市场‘泵水’接着预告通过逆回购继续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人民银行20日晚间双管齐下应对“钱紧”的消息,搅动内地和香港股市,香港财经媒体纷纷将这条消息置顶并大篇幅解读。

  此次再现“钱紧”,多数认为主因是春节流通现金需求急升,导致数千亿元资金从银行体系流走。另一方面,近日内地重启IPO,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搬家”也是流动性抽紧的原因之一;同时,上周财税缴款对资金面也构成一定的影响。

  香港财经人士注意到,此次央行选择应对的时机不一样了。过去一年,内地金融系统分别在6月、10月和12月发生过严重的流动性短缺,因为央行当时基本未理会各银行发出的提供流动性的呼声,希望以此杜绝高风险信贷行为。在这3次出现流动性短缺的过程中,央行都是直到最后一刻、局面即将失控时才向缺少资金的银行伸出援手。但此次央行在第二天公开市场操作前,就在头一天傍晚事先公布将进行逆回购,显然是希望安抚市场情绪。

  央行应对的操作方式也引起了讨论。在去年春节及6月“钱荒”时,人民银行也曾采用SL F“放水”,操作余额达4160亿元。这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被香港媒体解读为有如美国联储局的贴现窗,是由金融机构按自身流动性需求向央行申请大额流动性需求,期限为一至三个月为主。只是此前,SLF的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但有趣的是,央行周一公布所进行的SLF,是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和深圳等省市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由当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整个试点的额度为1200亿元。

  央行也承认由向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额短期流动性支持,转变为短期流动性调节方式,是一项“创新尝试”。

  在香港财经人士看来,这反映出经历去年六月“钱荒”后,央行已常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随着地方债等风险浮现,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陡增,央行开辟新的渠道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疏导期限错配,是一种“定向放水”。原因是内地整个流动性大环境并不缺钱,截至去年底广义货币(M 2)供应高达110.65万亿元,较前年增长13.6%,比调控目标13%高出0.6个百分点。

  央行举动其实是去年12月“钱紧”时应对举措的翻版,为倒逼银行理顺长短期资金错配,只会在季结年结、春节、十一等长假前流动性紧张的时候,确保银行资金链不会断裂。有港媒将央行不会大放水的做法评价为,“保持偏高拆息,对经营不善的银行小惩大戒,促其认真、持续改革。此可预视,今年季结年结、长假前夕等资金需求高峰期,类似的钱紧现象不断上演。

  有分析就称,为了对付阴影日渐笼罩的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扩张风险,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央今年一大挑战是控制国内影子银行过快和危险的扩张。影子银行包括正规银行渠道以外的各类信贷,是推升中国债务规模的主因。这也是香港财经界的普遍看法,认为中国处于经济“中高速”增长年代,基本形势仍然向好,不过,为解决影子银行、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太快及去杠杆化等问题,内地的钱紧息高状况仍将持续。

  “钱紧”会持续,相应对各经济环节会构成冲击,银行压力会加大,小企业融资、经营会更加困难,股市也会不乐观。最令人担心的是债务链条会在“钱紧”的压力下出现某种程度的断裂,信托产品、理财产品都在其列。如何在倒逼银行改革、去杠杆化和防范风险、不使压力锅“撑爆”中,拿捏分寸,平衡有术,是今年金融监管当局的难题。               (王旭)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