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丰产增收

02.06.2015  17:03

   稳住“米袋子” 丰富“菜篮子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按照“稳定粮油、规范畜禽、提升水产、扩大经作”的工作思路,我市启动实施了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万亩左右、总产43亿斤以上的基础上,有序调减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及其他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比2013年调减5.97万亩的情况下,以亩产446.19公斤、同比增长0.65%的增幅实现粮食总产244.97万吨,成就了粮食生产历史上的首个“十一连丰”,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4.21%,继续在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保持前列。与此同时,去年我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3.42万亩,同比增长2.4%,菜粮种植面积比由2010年的1:11提高到了1:8,全年蔬菜总产达127.83万吨,同比增长3.3%;蔬菜人均占用量达242.6公斤,在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中的排名在两年里前移了4位。“米袋子”稳住了,“菜篮子”里的本地菜多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据统计,去年我市菜农实现人均增收超2000元,占增收总额的80%。

  “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保障粮经作物均衡发展”,“优化种植业产品结构、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日前,我市制定下发了《2015年南昌市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快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强现代农业,助力农民增收。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在稳定粮油综合产能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我市鼓励在双季稻区推行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在一季稻区推广“一季稻+再生稻+双低油菜”的“新三熟制”种植模式。

  2014年,我市在安义县成功试点“一季稻+再生稻+双低油菜”的“新三熟制”种植模式基础上,在全市5个县区的一季稻区开展了“新三熟制”种植模式试点,以此作为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提升粮油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一季稻+再生稻+双低油菜”“新三熟制”模式中,农民种一季水稻可以获得两季收成,劳动强度小了、投入成本少了,可粮食总产与双季稻相当,再生稻市场售价是普通水稻的3倍以上,因而农民获得的收入大大增加。

  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开展了3000亩“新三熟制”模式种植,亩均利润比传统的种植方式高出500元。该公司经理宁江告诉记者,“一季稻+再生稻+双低油菜”“新三熟制”模式是公司今后的增产方向,今年该公司已经把“新三熟制”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00亩。南昌县幽兰镇种粮大户万顺去年在100亩一季稻上“+”进了再生稻和油菜,实现亩均增收1024元,今年他将所有一季稻田全部用于开展“新三熟制”种植。

  杨闲冬 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