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丰质优缘何难夺眼球 农交会归来话江西省“三品一标”
10月28日,为期四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在青岛市落下帷幕。
此次农交会,记者看到了我省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我省在发展“三品一标”产品中存在的差距。
增强参展意识 倾力扩展品牌影响面
记者参加了多届农交会,一个较深的印象是,企业参展意识较差。从外因来看,历届农交会江西展区室内展区小是一大原因。据了解,本届农交会室内展区达5.6万平方米,我省室内展区面积仅405平方米。记者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得到的回答是,室内展区面积都是农交会组委会定的,经过争取,今年比上届增加了100多平方米。室内展区面积小,全省只有33家企业、200多个“三品一标”产品参展。从企业自身来看,定位偏差是企业参展意识较差的一大主因。10月26日,我省一家参展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运了一车产品来卖,可来买的消费者没几人。据了解,每届农交会的摊位费、特装费都是省农业部门出,但因不少企业将参展的目的放在展销上,报名参展积极性不高。
穿行在本届农交会场内外,江西企业和产品宣传几乎看不到。目之所见,大都是北京、上海、山东等省企业的大型广告宣传牌;翻开当地的报纸,打开电视机,播放的都是外省企业和产品宣传。
农产品物丰质优的江西如何增强参展意识,倾力扩展品牌影响面?省内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省有关部门应制定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展的政策措施,省财政应增加会展费用,强势推动我省业已具有竞争力的“三品一标”产品通过参展寻找差距,参与竞争。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明年,将争取更多的室内展区面积,组织更多的企业和产品参展。
从企业本身来说,不能光靠政府来投入宣传费用,要舍得花钱做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新华坦言:“农交会的主题是展示展销,因此,企业参展不能光想着在会上多卖产品,重点要放在展示上。只要扩大了品牌效应,何愁市场销路不扩大?”
增强精品意识,做大做强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产品
在本届农交会上,江西原先“三品一标”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陋、保鲜和装潢水平落后等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但与一些省市相比,我省还存在差距。参加农交会的一位省农业厅负责人指出,江西“三品一标”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不响,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在江西展区,人们看到,尽管包装上争奇斗艳,但仔细一看不外乎粮食、畜产品、酒类、茶叶、特产类等几大类老面孔。记者在河北省展区看到,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产品展位面积与参展产品数量均超过往届。
从深层次分析,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工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实现了从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成绩固然可喜,但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也很明显。目前,国内先进省市加工转化率已达60%,而我省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只有51.4%,且初级加工较多,精深加工较少。
要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主攻方向是做大做强高科技、精深加工产品。近年来,我省创建了3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2126个,为我省生产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我省当务之急是强龙壮龙,补上加工链条短板,才能进一步提升生产高科技产品能力。
企业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是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产品的应有之义。在会上,国内外10名采购商与乐平市绿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3000多万元脱水蔬菜采购协议和合同。这家企业董事长朱根平介绍,近年来,他们公司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了长江流域最具规模的脱水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这启示我们,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精深加工,形成精深化、高端化发展,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惊喜。
江西日报记者 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