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美韵拾遗——水蕴沧溪
江山如画,画在沧溪。浮梁县是山水文化集萃的古县,在该县北部,许多安徽先人为躲避战乱和饥荒迁入美丽富庶的浮北,在这里酝酿出灿烂的赣徽文化。偶然来到沧溪古村落,让人深深地体味了古老的江南山村风情,品味了那蕴含其中酝酿了千年的水文化淳香。
村名中的水文化
从浮梁最北的九龙山垦殖场场部往西走约6公里, 就到了沧溪村。
还没进村,只见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绕村而过。登高鸟瞰,在这开阔的河谷地上,杨春河碧绿清澄,自安徽境内迤逦而来,自村东北流至村东再转向西,然后再向西北绕村而过,与村西白茅水相汇。有诗在村民中流传:三步金阶五凤楼,单桂双柳半月池。茂林修竹相映美,河水溪流赛江漓。
据村里的碑文及《浮梁县志》记载,沧溪先祖为西汉朱买臣中举后任杭州太守。古典小说《西汉演义》中“马前泼水的故事”和国粹京剧剧目《马前泼水》讲的就是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子孙后由杭州迁移到安徽煌墩。到唐代,名将朱迁从煌墩村迁居浮梁县兴田乡朱家营里(现称营里村)。朱迁因保护皇帝、平叛黄巢有功,被朝廷封为将军。他生有七个儿子,分迁在浮梁七个地方,到宋代中期,朱氏七兄弟分别以辈分号来给村命名,因为此地为“沧”字辈居住,村前又有一条小溪,故名沧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不起眼的山野小村落,竟隐藏着如此仁人义士。据介绍,在历史上沧溪村曾出过“三举五贡四十八秀”。
峰回路转,有人指着前方说:“看,沧溪!”
村落中的水文化
但见整个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所有房屋均依地形而建,顺地势而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建筑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特征。
沧溪村坐北朝南,靠山临水,这种规划选址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村落选址、规划布局、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优点。村前的第一排房子,面朝河水,可吸纳河水清凉,可观察山洪水情,可观景怡情以修身养性,多好啊!村中民屋,井然有序,顺坡而起,沿山而上,错落而有致,相离又相应,像行军之阵图。
据村里的原老书记朱来茂介绍,沧溪村虽然滨水而建,但基本上村子没进过水,这是古人建筑的高超之处。解放以后唯一的一次进水是1998年。那年不仅是水大,还因为上游建水电站,人为改变了河势,一般情况,由村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沧溪村防洪的标准是很高的。村子中间排水系统四通八达,山上来水被茂林阻挡后经由各房子边上排水沟汇集于主排水沟,集中从村子中游一处暗渠注入杨春河。村子虽然建于河边山脚,却不受河水淹侵。
村中有条街名叫十字街,其中我们不是看到沿路有水井。井口方形,青石板砌成,凸起于地面;井壁遍长青苔,离井口不深处清冽的水面映得人脸两两对照。虽然河流近在眼前,全村仍凿井30多口,排列在街巷道路两旁,既方便居民用水,又能调节小气候。
居民中的水文化
沧溪村内尽是古宅老屋。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牌坊、古街道等古建筑。
过门楼转弄口,走进了一家民宅。一个主妇拿桶正要出门洗什么,看见我们进来,笑着点了点头,进去拿茶水要招待我们。当时,我眼球被屋内厅堂下方约8平方米一片青石构件深深吸引。
朱老介绍:“这是暗天井。”古时人家的天井是家中的下水道系统中心,雨水、浣洗衣物、淘米洗菜水都倒在这里,下方有很大的化水池。天井也有明暗之分,一般人家,直接在厅里天窗下方挖土坑,再用青石衬护四沿即成天井,这是明的天井。有钱人家,会在青石衬护沿再盖一层整块青石面板,只在面板上留排水孔若干。盖板与外沿周围垫圈石板既要分出高低又要混为一体,就像这个天井一样。这样,既美观大方,又防止家人特别是小孩子跌入天井。天井盖之内蓄养多年老龟,用于预测天气和疏通排水。这样排水系统,上有天,下有池,卫生清洁。沧溪村有弄堂26条,每条弄堂都有明沟或者暗渠。由于通风排水流畅,虽然是老屋,梅雨过后不久竟然没有半点霉烂的气味。真是奇巧构造。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儿村民沿袭了宋代以来理学的教化之风,民风特别淳朴。那天我走遍了全村,竟然没有看见人打麻将,这在南方可称奇迹。据说这村子妇人素来没有上麻将桌的,很会顾家守业。
离开村子的时候,不经意间回头再看了看这个古老村落。那些古木成林,高大耸立,形如一把把巨伞,它们与西去的溪流构成一幅江南水乡醉人的景色。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不知沧溪你到底是在为谁坚守这多久长?
附件下载: '+sName[0]+''); for(var j=1;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