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改造如何才“改得好”

12.11.2013  17:58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市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农民建新房、住新楼的热潮。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大农民如火如荼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的过程中,政府该如何主导,才能更好实现“拆得掉、改得好、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近日实地踏访了上犹县梅水乡、水岩乡等几个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给人不少启示。

    规划为先,融入自然山水中

    近日,笔者在上犹县梅水乡新建村下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看到,一排排客家民居排列有序,房舍四周群山环抱,屋后河水清澈,房前莲花绽放,鹅鸭欢歌。

    “你看这里的房子,虽然风格一样,但你几乎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栋建筑,而且功能实用,节省了不少成本。”下街社区理事长张朝坤介绍说,“这是因为在规划时,就要求改造户不追求整齐划一,不贪大求洋,着力打造融山、水、田、园、人于一体,功能齐全,宜居实用的社区。”笔者发现,这里的建筑结构有两层、两层半的,也有一层、一层半的,错落有致,景致宜人。

    张朝坤说,以前农民建房,开工选址前总要请个风水先生来“把脉”,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农户建房选址。同时,许多农户新建房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建筑面积多,造价也高。村民年轻时外出务工十几年,城市不能长驻,回乡务农又不甘心,想干点其他事情,一点积累全搭在了盖房上,创业资金捉襟见肘。

    为此,在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上犹县坚持规划为先,编制适合当地村庄布局的整体规划,根据山水走势,依山就势,依水改造,融入自然山水中,打造山水相融的客家田园新村,既提高了农户的拆旧建新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改造房的品位;同时根据改造户家庭人口、家庭经济等情况,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严把建筑面积关、不贪大,严把户型选择关、不求洋,确保改造户不因建房返贫。目前,该县已完成30余种新户型图纸设计和131个村庄布点规划,90%以上的改造户选择了新户型。

    尊重民意,塑客家风格户型

    “你看这些客家门匾,家家户户的都不相同,都是出自县里有名的书画家之手。”陪同采访的上犹县梅水乡政府干部葛茹介绍道。走在上犹县梅水乡新建村下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挨家挨户的门上方都挂着写有“金鉴流芳”“荆花荣茂”等字眼的客家门匾。

    该建设点以“塑造客家风貌,打造田园新村”为主题,突出“青瓦、白墙、翘檐、坡顶、门楣”五大客家民居元素,打造适合本地山水特色、彰显客家风情建筑的新型农村社区。该县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总体目标,通过专家设计、群众反馈、示范建房、改进细节、成型推广、自主选择等流程,群众在户型选择上,抢“”一步,农民自主参与的新户型广受欢迎。

    上犹县立足于典型客家县实际,深入群众,广泛了解掌握农民对新户型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该县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赣南客家特色并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新户型,传承好客家建筑风格。该县组织专门设计人员专门设计《上犹县新户型推广集》,把门楣、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等客家建筑传统元素融入新户型中。为确保效果到位,该县强化工匠培训。由县规划建设局、劳动就业局牵头组织工匠开展专门的客家建筑技术培训,解决无专业工匠难题;通过从邻县市调运青瓦等建材的形式,保障建材供应。同时,该县建筑风格突出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理念,既有单家独院式,又有双户双联、多户联排和贫困户集中安置式,设计时既考虑到水冲式厕所、无害化粪池的设置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又充分考虑到农具间等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设置,体现出“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特点。

    配套产业,农民“上楼”变工人

    近日,笔者又驱车来到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社前二组,只见几排颇具客家风情的“小洋楼”跃入眼帘,灰瓦白墙整齐划一。从村道下车,顺着小路走向集中建房点,笔者看到,路边的池塘里,荷花盛开,绿意盎然。

    “不要小看这池塘,里面可是蕴藏着村民致富的大机会。”笔者俯身细看,发现莲叶下面是成千上万的鱼苗。“上面种的是白莲,底下养的是鲤鱼,现在这里有20亩农田在试种试养。如果成功的话,每亩年收入有1万多元,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了。”走访间,一名皮肤黝黑的农民满身泥水地走过来搭话,他就是该村产业大户黄建军,也是该村的土坯房改造户。“我家就在那,以前是一排土坯房,居住条件很差。”黄建军指着集中建房点靠左边的一栋房子说。

    上犹县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产业融入秀美乡村建设中,有效实现了“拆得掉、改得好、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梅水乡新建村下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发挥毗邻陡水湖旅游风景区的优势,在12公里范围的犹梅线沿路,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融合客家元素,与山水生态巧妙融为一体,构建“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的精品乡村旅游观光带,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该县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进、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改造户发展茶叶、油茶、珍贵绿化苗木“两茶一苗”等生态富民产业,增强改造户“造血”功能。目前,梅水乡白水寨桂花苗木基地发展红火,苗圃园、科普园加快建设,桂花茶、桂花酒等产品陆续开发。与该乡做法类似的还有,五指峰乡依托合作社引导200多户改造户发展茶叶产业,打造万亩生态茶叶基地;营前镇蛛岭水上漂安置点利用库尾,建设高标准鱼塘,扶持改造户发展鱼业产业。(来源:赣南日报 黄传章 阳慧 方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