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处理的“荷尧样本”
垃圾处理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头等问题。从2014年1月份起,湘东区荷尧镇探索出一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的长效化路子,有效破解“垃圾围村”的难题,其经验在全区得到推广。近日,笔者来到荷尧镇采访,深入了解其经验。
重点:不让垃圾落地
荷尧是个郊区乡镇,人口密度大,平均日产垃圾20余吨。以前,村民的垃圾都是随处倒,镇里虽有30余个专门的垃圾池,但仍然处处垃圾成堆。保洁员每隔十天半月清理一次,也仅限于垃圾池垃圾,然后,或现场焚烧,或不经处理就直接外运,走一路,撒一路。
垃圾治理一度成为荷尧镇政府的难题。2014年1月,该镇启动农村清洁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环卫硬件设施,保障垃圾不在荷尧落地。
该镇一次性投入环卫设施资金300余万元:为每家农户配备一个30L垃圾桶,工厂、学校等企事业单位配置一定数量的200L垃圾桶;购置保洁员专用环卫三轮摩托16辆;建设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另外,添置一辆封闭式垃圾转运车、一辆洒水车。
何谓“垃圾不落地”?就是农户将生活垃圾收集于自家垃圾桶内,每天清晨,村级保洁员驾驶环卫三轮车挨家挨户收集,把垃圾直接投放到车上拉走,运至镇垃圾压缩站进行压缩处理后,再由封闭式垃圾转运车拉至市里规定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从生成到离开村庄的整个过程,始终不会落到地面。
该镇清洁办主任黎浩云说,以前遍地的垃圾堆周围苍蝇、蚊子成群,河道、水圳也常被垃圾堵塞。清洁工程启动之时,镇里进行了一次垃圾集中大清理,铲除垃圾池、清理河道和水圳,单是从高架桥的一处就运走垃圾30余吨。旧的垃圾被清理,新的垃圾不再停留,一个“垃圾围村”的时代在荷尧得到终结。
难点:形成长效机制
在农村垃圾治理启动时,全镇9个村推荐出收集垃圾的保洁员17人。今年34岁的张建良是保洁员中最年轻的,负责坪洲村保洁工作。张建良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出门,将各家各户门口垃圾桶清空运走,无论雪天雨天,从不拖拉和怠工。
“激励保洁员,让他们有干劲,就形成了长效机制。”黎浩云说,垃圾治理难就难在没有长效机制。之前,该镇聘请过4个保洁员,专门负责集镇所在地的环境卫生,镇中学、卫生院、企业等单位也各自安排了人数不等的保洁员,但就是做不到垃圾日产日清。与垃圾打交道的活又累又脏,且待遇低,很难让保洁员安心工作。
现如今,张建良和他的同行们却做得很开心。按照村民一事一议规定,每户每月交纳环卫费10元;企业按垃圾量交纳100元到600元不等的环卫费。所有这些收费,全部用于支付保洁员工资,负责保洁的区域越大,收入越高。坪洲村境内有400户农户,还有13家企业,张建良不出村,每月净收入6000余元,比较他之前在广东务工3000余元,划算多了。
最近,张建良又自费添置了一辆三轮车,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自己雇工帮忙。尝到甜头的张建良又有了新的想法,把业务延伸到其他村,甚至其他乡镇,扩大保洁地盘,发展下线人员,最后成立垃圾服务公司。垃圾产业大有前途,张建良说,环境保洁工作成了“香饽饽”。
后记:
“10元钱一个月的环卫费花得很值,从此再不用在垃圾中生活”,荷尧村民熊启东说。破除了“垃圾围村”的难题,荷尧镇百姓对政府赞不绝口。
荷尧镇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成为样板。2015年11月,湘东将农村清洁工程的现场会开在荷尧,将垃圾不落地的处理模式和长效机制在全区推广,各乡(镇、街)、村委会负责人及群众代表来到荷尧的村村落落,看到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村容,无不赞叹。况且,政府一次性投入环卫设施资金后,后续几乎不需要经费。从今年开始,湘东区政府加大支持垃圾治理力度,该区财政每年拿出120万元资金,对127个行政村的环境卫生排名在前120位的实行奖励,奖励资金将直接发放到保洁员手上。
(萍乡日报 朱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