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为何渐失“大学梦”
表哥的孩子即将在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几天前见到表哥,他很矛盾:是让孩子上大学,还是另谋出路?
近年来,表哥所在的村子里大学生迅速地多了起来,村里的高中生只要学习不是太差,一般都可以拿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他们的就业却并不理想,有的回到家里无所事事,有的在外却无法养活自己。这些,表哥看在眼里,也让他对自己孩子上大学没有太大的信心。
事实上,表哥的困惑在许多农村都存在。高昂的付出与质量不高的就业,正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在大学面前无比纠结。有专家测算,在2009到2012年间,高考弃考人数超过300万,而其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知识改变命运,大学曾寄托了农村人无限的梦想,如今,这条道路却越走越窄,发人深思。
上世纪末开始的扩招,使得更多的农村学生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那就是不断攀升的学费。最近十几年我国高校学费快速上涨,每年以百元甚至千元的速度递增,这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在许多农村地区,为供一个大学生负债累累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额的学费,已成为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与此同时,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农村学生在高考上无法与城里的学生正常竞争,由此导致他们大多聚集在一些普通院校。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即使努力了,也还是比不过城市的”,这样的现实,无疑挫伤了农村学生高考的积极性。
更需要指出的,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拼爹”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蓝皮书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而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世世代代地穷。”农村孩子艰难的“大学梦”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很显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阻碍人才的自由流动,加剧社会不公,进而危及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孩子的“大学梦”一定会被重新点燃。(万吉彦)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