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冰上运动项目风靡 雪橇被称为“冰床”
清代是中国冰上运动、娱乐和交通运输的鼎盛时期。这里我们来说说清代的雪橇。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冬季都有较长时间的冰冻期。雪橇在中国产生很早,不过旧时的记录中不称雪橇,而称之为“冰床”、“拖床”、“凌床”等。南朝《昭明太子集》有“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荘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可知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初,雪橇就已是人们熟知的事物了。北周名士庾信“寒园即目”诗中说“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也说到乘坐冰床时的情景。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了当时信安沧景之間,“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并记录了当时很多官员都有自己专用的“凌床”,作为出行工具。宋人江休复《嘉祐杂志》、孔平仲《谈苑》都记录了凌床作为一种运输工具的使用:“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可知冰床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南朝到宋代,在中国北方广泛使用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冰床的解释是“冰上滑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形状像雪橇,可坐六七个人,用竿子撑,也可以用人力或畜力推拉。”新编的《汉典》则说,冰床是“一种状如雪橇的冰上滑行工具,用竿子撑或人畜力推拉前进。”我个人认为,古人所说的冰床、凌床,是那时人们对各地各族人民所发明的雪橇的一个总称,与后世雪橇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古今称呼不同罢了。
清代满族以北方民族入主天下,亦将其传统的冰上运动带入关内,既为娱乐,亦为军事操练,时有“国俗”之称。满族勃兴于东北,其地冰冻期较长,历来生产、生活中与冰雪打交道都很多。入关前,冰上运动已成为满洲人的传统,努尔哈赤时代就曾举办过大规模的冰上比赛,战争中也曾使用过配备冰橇的“快速部队”。关外时期的冰上运动中,曾有女性参加,努尔哈赤还专门在比赛中为女性设立了奖项。入关后,冰上运动的传统在旗内一直保留,到乾隆时,国力鼎盛,“冰嬉”更发展为一种大型比赛和表演项目。冰嬉包括了冰上速度比赛、花样滑冰表演、掷球、射箭比赛等许多项目,每年由八旗各选高手二百名,在宫中的水面上举行,如今天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等地,冰封时节都是很好的比赛场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时期“冰嬉图”展示了那里大规模冰上表演的场景。这种集体的冰上表演,参加者各着本旗的服色,在冰道上作表演,千姿百态,各展雄风,包括凤凰展翅、果老骑驴、燕子戏水、金鸡独立等。悬挂天球的地方,设有旗门三座,高高悬挂着彩穗的天球,勇士们在滑行中张弓射球。还有身背彩旗的勇士,握幡前行。此外,冰嬉表演中,还有以抢先到达御座为胜的“抢等”比赛,以及抢球、射箭,杂戏和舞龙、舞狮等项目。不过,乾隆时的冰嬉并不是全民的运动,主要旗人保持勇武精神的一种训练和比赛,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说“冰嬉之制,所以习武行赏”,道出了这项运动的本质。冰嬉虽只在宫中表演给皇帝及大臣们观看,但毫无疑问,旗人在京城中进行冰上运动的训练,会对本来就有冰上运动传统的京城风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冰嬉比赛中就有苗族青年表现突出而受到乾隆帝表彰,特许入旗的例子。冰嬉在乾隆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当时建立的京郊健锐营中,就常年保持着一支一千六百人的冰上部队。每年在八旗中选拔参加冰嬉者也成为各旗的一件大事,旗人本来就争强好胜,为了本旗的荣誉,也会形成冰上运动的热潮。不过与入关前不同有是,正式比赛和表演中没有妇女参加,也没有专为妇女所设的奖项了。
冰嬉表演中,皇帝是最主要的观众,也是最高裁判,他乘坐一架大“冰床”亲临现场。“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固,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观焉。”这就是我们要说到的清代的雪橇了。不过乾隆帝的这个冰床是特制的、最大的,与一般冰床不大一样了。这个大冰床,类似于御辇或大床轿,这个大床上用黄色缎子作帏幕,下面装置了利于冰上滑行的铁条,它不是由人抬着走而是由八个人从后面推着行进的。《清朝野史大观》说:乾隆帝的冰床“以黄缎为幄,如轿式然,八人推挽之。”在冰嬉开始前,皇帝乘坐这个特大的冰床来到现场。冰床这边鸣炮一响,数里之外的大旗处也鸣炮一声作为回应,于是比赛就开始了。这里,冰床是皇帝的御座,是冰上运动会的指挥和观礼台。“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临冰床,亦曰拖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以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四)
冰嬉活动中,冰床集中出现,不仅皇帝乘坐,乾隆帝常常陪着太后出席观礼,太后也与他一样乘坐冰床。“又,御前蒙古王等,凡至西苑,亦赐坐冰床随行。”乾隆冰床联句诗:“拖床辗出阅兵嬉,走队囊弓五色旗。黄幄居中奉慈辇,罽帱貂座日舒迟。”说的就是侍奉皇太后乘坐冰床,观看冰嬉的情景。不仅在冰嬉时乘坐冰床,冬季的一些出行中,皇帝也多乘坐冰床,成为冬季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康熙帝所作“游蕉园诗”有“冰床声里过长湖,远岸人行似画图”的句子,乾隆“丰泽园诗”有“轣辘冰床度,因临丰泽园”的诗句。说的都是乘坐冰床出行情形。而乾隆帝“蜡日坐冰床泛太液池志兴诗”的诗题就已说明当时皇帝冬日出行常常乘坐冰床的情景:“不知待渡霜花冷,暖坐冰床过玉津”。
清代,雪橇或曰冰床,在民间也十分普及。北方地区,常以冰床作为出行的工具。如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普遍于冬季使用雪橇,《皇清职贡图》卷三:我国北方之赫哲人“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并附之以图。《皇清职贡图》为乾隆时官修的边区舆图,详细记录各边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与习俗,这里所载的赫哲族人乘坐的冰床,与今天人们熟知的雪橇更为近似,是赫哲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不仅少数民族,北方各地的汉族也将雪橇作为出行和渡河的工具。乾隆时大学士刘纶在“和御制吉林风土杂咏十二韵”诗中,说到吉林冰床普遍使用的情况:“一夫雀啄身先挽,数客鸡栖足免蹉(行水雪中无车无轮,俗呼爬犁)。净业湖头寻好景,冰床唤渡较如何?”(乾隆《盛京通志》卷123,《国朝艺文九》)说有就是一个拖冰床的人,如雀儿啄米似的弯腰拉雪橇,而几个乘客如同挤在一起的鸡一样坐在雪橇上的情景。小字注释中更是明确说这种冰床无车无轮,当地人称之为“爬犁”,与今天人们常说的狗拉雪橇、狗拉爬犁称呼仍然相同。后面两句,更说明了在当地冰床也常用作渡河的交通工具。
在关内,雪橇的普及度也很高。清人小说《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宝钗提到园中的活计时说:园子里的这些妈妈们,“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明确拉冰床为园子里的粗糙活计之一,表明富贵人家与备轿子一样,常备有“冰床”,作为冬季出入的交通工具。
京城之中,明中期以后冰床已普遍使用,冰床成为京城百姓一项冬季娱乐项目。明万历以后,对于宫中水域疏于管理,老百姓也常在冬季进入皇城内外的水域,或滑冰取乐,或拖冰床糊口。《明宫史》载:“神庙万历年间,临御久稀,禁网疏阔,每于河冻之后,近京贫民,群来趁食。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至春,冰将泮,间有沉溺云。”拉冰床的娱乐,成为京师一景,“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板,上加交床或孽荐(垫席),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遇积雪残云,景更如画。”传说明代积水潭等处,曾有豪子弟,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48《风俗三》)。而由于疏于管理,春天冰化时,往往发生溺水事故。
清代,冰床更为普及。京城之中,除了富贵人家自备冰床,用于出入以外,民间的冰床,既有用于娱乐的,也有作为短途甚至百里以上的交通之用的。王士禛《居易录》卷八:宋时有所谓“凌床”,“今京师尚有此制,名凌车,其来远矣。”《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三》:“今京师在处有之,一人挽行,滑如帆驶”。则古制犹存,且有较大发展。民间所用冰床,一如今日人们所用雪橇,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冰床“长约五尺,宽约三尺,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京城之中,“冬至以后,冰泽腹坚,则十刹海、汉城河、二阐等处,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据此,则民间所用雪橇,形制虽简陋,却与御用者相类,且均为人力拖拉推挽。
清代京城的冰床,一则用于人们冬日娱乐,二则作用京师内外的重要交通工具。
冰床作为老北京的一个娱乐,清人记载颇多。《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冰床”;“太液池之五龙亭,中海之水云榭前,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又,佚名《燕台口号一首》有一首云:“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舄欲生芒。”原注云:“冬月冰坚,以平板作床状,下用二足裹以铁,一人引绳,名‘冰床’,亦曰‘拖床’。又尝于冰上弄球掷彩为冰嬉。”杨静亭《都门杂咏》:“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玻璃世界行。
清代冰床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也很盛行。《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三》:“京师腊月河冰结时,水面多设冰床,往来络绎,以供行客。其捷如飞,较之坐骑、乘车,远胜多矣。”与车马相较,确有许多灵便之处。乾隆时吏部尚书汪由敦《松泉集》卷十一“冰床”诗:“谓车无两轮,前不参华辀。谓舟无双浆,后不起舵楼。”“陆行莫如车,水行莫如舟,而此六尺床,致用乃更优。”颇能说明冰床的形制与作用。京城内外短途交通中,拉冰床已成为贫苦人家的谋生手段之一。当时护城河可拉冰床直达各城门,远者由护城河入惠通河,可达京郊通州。而中间经过五道闸口,每过闸口须另换乘冰床,因各段有专人经营,不可乱抢生意。清人李光庭咏冰床诗:“抵闸忽惊当路虎,移床幸遇在梁枫。”说的就是到了一处闸口需要另换冰床乘坐。而“芒刺冻折绳牵断,赚得囊钱酒半壶”一句,也道出了拉冰床糊口的穷苦百姓的艰辛。更有甚者,坐冰床从京师出发,最远的可直达天津,汪由敦《松泉集》卷十八,有首诗的题目叫做“自永定南埝历武清境坐冰床抵杨柳青”,可以看出冰床已成为当时就津之间的交通工具。
不独北京,京城以外各地也有冰床。清人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十九有“赵北口坐冰床”诗:“古堤老柳一时僵,水腹初坚黒白洋,稍与长途休马力,冒寒半日坐冰床。”赵北口在今河北雄县,燕赵交汇之地,可见京城以外,也流行冬季乘坐冰床的情况。天津一带,清时也曾流行乘坐冰床。清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写到天津一带的冰床:“织箔安床四角平,铁头篙子划冰声,坐来恰受人三两,绝胜中流自在行。”晚清“点石斋画报”有一幅石印版画,描绘一少妇乘坐冰床,在护城河上徜徉,悠然自得的情景,闺中妇人亦以此为乐,足证其流行之广。
辛亥革命前后,护城河水流量不足,冰床锐减。此后,在国家动乱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量出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冰床渐趋衰微以至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