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也出“奇兵”:军事转折地赤水成全域旅游典范
8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赤水,在境内与数倍于己的川黔军进行浴血奋战,分别从土城、元厚等地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揭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赢得了战役转机。
81年后,赤水市旅游发展也出“奇兵”,依托天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红色文化,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凭借长征精神奋发,打造革命老区旅游,迎来了山青民富,成为我国全域旅游的典范。
赤水大瀑布。资料图
赤水丹霞地貌所呈现的“红”与红军长征足迹所留下的“红”巧妙结合,一起成就了赤水这个红色旅游圣地,更为巧妙的是,红色文化与山川秀丽、风景旖旎的世界自然遗产之地相呼应,为赤水奏响了一曲“红”与“绿”的旅游交响曲。
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 妙不可言
赤水善于做加法运算,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组合了一个方程式,等号的左边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X,等号的右边是“丹青赤水·秘境仙乡” ,当中的X解出来的答案该是长征精神,何以这么说?因为赤水始终以敢走新路的长征精神全心全意做好、做活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
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域而得名,更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而名扬中外。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之一,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毛主席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
近些年,来到赤水寻找红色遗迹的历史爱好者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瞻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军”队伍一渡渡口丙安古镇的足迹,感受丙安这座千年盐运古镇,古镇中,保留有红军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建有耿飚将军纪念馆,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们踏着红军足迹,收获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美好体验,感受着赤壁丹霞的壮丽与灵动,百年古镇的宁静与优雅,万顷竹海的翠绿与辽阔。
据了解,今年五一小长假,仅4月30日一天,前来丙安古镇旅游游客就有4000多人,门票收入65000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近30%,为“五一”节开了个好头,中秋小长假,这些数字更是成倍递增,今年恰逢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更增加了红色文化的浓厚色彩,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重温长征经典、发扬革命精神。
丙安古镇。资料图
近年来,赤水市始终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围绕长征精神、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的旅游发展之路,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结合起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游客感受红色的同时也能沿路欣赏到沿途的绿。
为奏响红与绿的交响曲,在立场上,赤水在全域旅游“井喷式”增长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奉献了一份文化厚礼。
厚植“生态优势” 做优生态样板
秋日里的赤水,微微凉爽了些,骑行者骑行在万顷碧波的云端竹海望不到尽头,风佛过,映入眼帘的竹海碧波荡漾,仿佛泛舟游荡在竹的海洋里,足以让人游目骋怀。
在四洞沟景区,行走在竹林小径,山风过处,白雾聚散不定,谦谦君子们在雾中时隐时现,仿佛动的不是云,而是飘逸潇洒的竹子。一个人逡巡于竹径中,独享山野的清静,自由地呼息楠竹的芬芳。竹海之游,一个清字,一个洁字,深驻于心,挥之不去。
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四洞沟景区。资料图
在赤水大瀑布,瀑水从悬崖绝壁上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几里之外声如雷鸣,数百米内水雾弥漫,阳光照射之下,呈现五彩缤纷的彩虹,偶尔还能看到奇妙的“佛光环”,随行人移动,一人一环,美不胜收。
这所有风景所呈现的都说明赤水原始、自然、神秘,因此,多姿的绚丽景观,才被中外专家称誉为“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赤水森林覆盖率80.55,空气中每立方厘米3万多个负氧离子,让人沉醉,是洗肺、洗胃、洗耳,养脑、养心、养眼的养生胜地,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些天然的生态优势足以说明,赤水拥有深厚的生态优势,近些年,赤水市紧紧坚持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的目标努力,厚植生态优势,做优生态样板。
据了解,赤水的好生态,也是近30年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赤水市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每年2万立方米的森林采伐量让当地森林覆盖率降至46%,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3.6%。
变坏的生态倒逼发展转型。1990年确立“生态立市”目标后,通过逐年退耕还竹、封山育林、减少森林采伐等措施,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河流含沙量年均下降两个百分点以上。
仅1999年以来,赤水市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等工程,连续10年造竹70多万亩,每年减少森林采伐6万亩,赤水河每年向长江减少泥沙排放量400万吨。
而近年来的人工湿地建设、赤水河环境综合治理等,也让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并成为长江珍稀鱼类洄游繁衍的生存通道。
赤水搞生态,既是发展倒逼的转型使然,也是科学制度实行的必然结果,这让赤水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重任一棒传一棒,不敢丝毫懈怠大意,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更是让赤水生态保持了原生态。
下一步,赤水市预计投入2.5亿元实施天台、葫市等14个乡镇人居环境改造,积极申办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高峰论坛,力争启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依托生态优势 打造全域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市培植了深厚的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推动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让广大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赤水丹霞地貌:佛光岩景区。资料图
地处川渝黔交界处的贵州省赤水市,自1990年首次提出“生态立市”以来,严守生态底线,因此赢来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近81%,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在革命老区探索出了绿色转型新路,探索出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系整治+生态修复+人居改善”的绿色方程式,护一方生态的同时,富了一方百姓。
另外,“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基于此,
赤水市始终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扎实推进工旅、城旅、农旅、文旅、商旅等深度融合,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旅游人次年均增长31.8%;2015年,赤水旅游突破了7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7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6.4%,已经成为赤水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将突破100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贵州全域旅游的赤水样本。
今年中秋小长假第一天,据市假日办统计,当日全市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其中大瀑布景区接待游客2.9万人次,四洞沟2.7万人次,佛光岩1.8万人次,桫椤竹海2.2万人次,燕子岩1.6万人次,丙安、大同古镇1.9万人次,红岩洞天、黔北四季花香、望云峰等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6万人次。
种种数据显示,赤水“全域旅游”大格局正逐渐形成。
据了解,下一步,赤水还将通过不断加大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除全力推进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外,还要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将旅游市场开发的触角延伸到中、远端市场,让“丹青赤水”旅游品牌日臻响亮,成为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