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刊发论文骗钱入戏的不只是骗子

11.02.2015  11:34
原标题:假期刊发论文骗钱入戏的不只是骗子

过于强调职称与学术挂钩;而对学术成果的审查,又疏于监管。双重的不足,放大了现有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

一个高中毕业生,找来三名亲属帮忙,仿冒知名医学杂志制作假刊,三年间以帮发论文为名,骗取了全国884名医护人员200万余元。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却是真的。

行骗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多数行骗,对象往往是消息不灵通的老人,但医生显然是另一类人群,他们有智商有经验。这个骗子不但专挑他们下手,还供不应求,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还总结经验,形成了从征稿、审稿、套印刊物乃至网站、数据库的“一条龙”,可谓骗出了水平,骗出了层次,骗得煞有介事,用行话来说,叫够“入戏”。

但再逼真的戏也还是戏。对冒牌刊物而言,要戳穿“李鬼”其实很简单——因为真“李逵”随时在那儿摆着。一个有专业兴趣的医生,只需要定期阅览相关期刊,甚至只需要登录相关刊物的网站,真伪便一目了然。为什么“李鬼”能兴旺三年不倒呢?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排除部分受骗的医生,已经发现是个“骗局”。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论文发表,本身也是在“做戏”,也是“”——“”职称。因此,即便发现了对方是假,只要能闯过职称这一关,真假又有多大关系呢?双方心照不宣、假戏真做,甚至惺惺相惜也说不定。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已经顺利评上职称的医生,否认被骗,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骗子遇上骗子,结果却是“双赢”;如果不是部分医护人员因没“得逞”愤而举报,这真是一出荒诞喜剧。而现实的荒诞,必有其荒诞的根源。根源是什么呢?是日益沦为形式的职称评审制度。

实在地说,大多数医生以及教师,“”论文发表其实也是不得已的违心之举。对更强调临床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医护人员及中小学教师,过于强调职称与学术挂钩,早已饱受诟病;而对学术成果的审查,又疏于监管。双重的不足,放大了现有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而这一弊端,正是社会性“逢场作戏”风气滋生的土壤。

不要为几个骗子被绳之以法而沾沾自喜,真正的罪魁祸首还逍遥“”外,不良评审机制产生的副作用依旧阴魂不散。君不见网上“代写论文”的广告依旧大行其道;而当下许多严肃的学术刊物,纷纷借着版面费、赞助费大发其财;那些知名期刊的编辑,依旧享受着每到一地被前呼后拥的风光。如此等等不良现象,显然不能只由几个骗子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