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耀彬:做学问是我一生的乐趣
认识刘耀彬的人,比较一致的评价是勤奋、执着。当记者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步伐并进行采访时,他对科研工作的澎湃激情和对专业领域的深刻见地,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学者的强大气场。他就是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刘耀彬教授,作为拥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 “70后”学者,以激情为帆、勤奋为桨,不断续写着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功劳归于团队的力量
在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单中,刘耀彬是全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学专业的长江学者获得者,同时也是我省本土高校培养的长江学者第一人。对于此次成功入选,他把这归功于“团队的力量”。
说起长江学者的荣誉,刘耀彬深感这是国家实施“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创造的机遇。他表示,申报“长江学者”的竞争非常激烈,仅针对申报“长江学者”的8分钟答辩PPT,前前后后向学校同事征集了28条修改意见,最后整整花了2个多星期才定稿。
今年10月,江西省副省长朱虹在我校调研学校文科建设情况提出努力实现南昌大学“文科振兴梦”。学校也把“强学科”作为一项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应用经济学江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他时刻感觉肩上的担子沉重,因为在南昌大学突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任务还很艰巨,“做好学科规划,能建设出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创新团队,比个人荣誉更加重要”,他坦言。
成就斐然的科研之星
刘耀彬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大学毕业,1995年结婚生子, 2000年,在儿子都已经四岁的时候,他决定放弃工作去考研。刘耀彬读博士期间,妻子正在读硕士,他每月微薄的博士生活津贴要用来养活一家三口,这也是他经济状况最糟糕的5年。而唯一能让他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他对经济学的无比热爱与执着。
2005年进入南昌大学以后,刘耀彬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作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后起的“科研之星”,刘耀彬的到来,给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他自己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在南昌大学工作八年间,刘耀彬潜心将自己研究的理论与“中国城市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共主持了8项国家级课题,平均每一年一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先后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赣鄱英才555”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高校优秀成果奖励6次。他带领团队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为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刘耀彬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城市经济与生态经济,他拥有多学科交叉背景,包括政治、人文地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先后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从事访学研究,丰富的求学经历,使他成为一名拥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经济学家。目前,已扎根于江西的他,也广泛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在鄱阳湖生态建设中。
2013年,刘耀彬团队在国际地理学顶级期刊《美国地理学家年刊》发表的成果,及在《能源经济学》发表的结论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迄今为止,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Economics》、《Applied Economics》等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于2009年在《Energy》上发表论文已被同行引用48次。
学生心中的励志哥
1970年出生的他,不到四十岁就已评到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了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的副主任。然而无论科研再怎么繁忙,刘耀彬丝毫也没有放松教学工作。
在他的启动下,经管学院在经济系率先尝试实行“本科生科研助理制度”。在从大二年级遴选的35名本科生中,已有8位同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
我校大四学生涂红,从大二以来一直在刘耀彬教授的指导下做课题项目。“刘老师生活中非常随和,但在科研中却要求非常严格近乎苛刻。”涂红说,他的要求很高,一篇论文修改十几遍是常事,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时候连学生自己感觉不耐烦了,他却不厌其烦地修改润色。他常常对学生说,做学术来不得一丝马虎。
当学生遇见挫折的时候,刘耀彬就拿自己的学术经历来鼓励学生。作为博导,他也会与学生分享自己为发表一篇国际学术论文不惜花三年时间修改18次的“痛苦”经历。
有追求就能乐在其中
刘耀彬一家人住在不足76平方米的两居室,他的办公桌还是儿子读初中时的学生课桌。尽管如此,他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科研教学之中,享受乐与苦。“刘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励志哥’,我常常拿他的经历激励自己。”他的学生廖文强表示。
“耀彬工作认真,对学生耐心负责”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清华这样评价他。“刘老师办公室里总有来请教他问题的学生,而他本人也非常有耐心,一个问题可以反复解答直到学生明白为止。”和他一起共事的学院办公室主任邓德胜老师说。
“他不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注重对年轻人的学术精神引领”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荺表示。在领导眼里,他生活简朴,为人简单;在同事看来,他始终虚怀若谷。不管是年轻的老师还是普通的学生,刘耀彬总是有求必应。对于学生的论文,他总是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逐字逐句进行润色,指导学生发表论文。
问及在科研过程中是否有感到疲惫过,刘耀彬回答,“只要有追求,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他曾经为看到一篇有见地的论文兴奋过,也曾在看到自己的成果受到别人的肯定时开心过,还曾为预判出国家区域战略的走势而自豪过。
眼下,刘耀彬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南昌大学应用经济学研究团队打造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实现南昌大学“文科振兴”梦添上绚丽一笔,“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一个学者的最大价值”,刘耀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