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国人怎能不重视母语学习

12.02.2014  11:15

  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网友争议。赞成者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大多取材于高中语文教材,且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将其作为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反对者则表示,英语都是必修,为啥汉语成了选修?《大学汉语》变成选修实际上是在弱化大学母语教育。

  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虽不能说是取消汉语学习,但至少说明对汉语学习不重视。《大学汉语》作为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无一例外地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促进汉语的研究和发展。而如果改为选修课,学生有了选择自由,则未必人人都选,不但不选的学生将失去学习汉语机会,而且选修的学生也会大受影响。因为必修改选修后,无论师生都会在心里认为它不重视,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放松,在努力程度上有所松懈,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尽管国人的母语知识和水平不能说是完全依靠语文课的开设而获得和提升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大学课堂开设汉语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必知必学必懂必用的语言。语文是各科之母,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语文没有学好,基础不扎实,我们又如何学好其他课程?

  那么,大学汉语改必修为选修,是否因为国人的汉语水平已经很高,可以不用学习呢?现实情况却是,在我们周围,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数不少)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连一些外国人都觉得汗颜。他们写字错别字连篇,东倒西歪,骨头散了架,无人识得,说话吐词不清,辞不达意,前后矛盾,作文语法修辞乱用,标点符号乱点,病句笑话百出。

  中国教育对英语的学习一直很重视,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大学更是要求参加过级考试,如果英语过不了级就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影响顺利毕业和就业。与之相反,对作为自己母语的汉语的学习很不重视。笔者在一所医学院校工作多年,发现一个怪现象:在医学类中专和大学都开设语文课,唯独专科不开设,不知什么原因,至今未释然。笔者不解,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国度里,对每天都要用到的母语不重视学习,却重视外语的学习和考试。这虽然是与国际接轨,学习外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中国人能走出国门,又有多少人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到英语?而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人人离不开,天天要用到,汉语不但是我们的学习语言、工作语言,更是我们的生活语言、交际语言。对于大学汉语,却不要求人人学习,人人必修,这不令人费解吗?

  此外,是否重视汉语学习和研究也是公民爱国与否的重要表现。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母语的学习。试想,一个连本国语言都不重视学习的公民能说他爱国吗?

  现在,汉语正在走向世界,在许多国家修建了孔子学院,兴起了汉语学习、研究热和到中国留学热。作为以汉语为本民族语言的我国,又怎能放松汉语的学习,降低学习要求,甚至允许部分学生放弃学习汉语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汉语非但不能取消必修,改为选修,而且必须大力加强,人人要学习,人人要学好,学以致用,以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一句话,国人怎能不重视自己母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