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故事的教育

01.06.2014  13:52

  原标题: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故事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它关系到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样的人是创新人才?我认同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先生所指:“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或高度概括为:“智慧+人格”。

  “育人”的过程很难、很复杂。旨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怎样才能不空洞和乏力?我们该依托什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涵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们该如何传递思想和感动,让教育变得温暖起来呢?

  小学阶段的教育承担奠基的责任,为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品格的人生奠基。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滋养“”的教育,是努力为孩子打好“底子”的教育。究竟什么营养才易于被“根部”吸收?回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难忘的不是知识,而是故事。小孩子离不开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经历故事、演绎故事,每个人都在故事中成长。故事与教育息息相关,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最有效的载体,所以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故事的教育。

   有故事的教育是“”的教育——涵养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包括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勇气、毅力、忠实、信念、宽容等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割裂后分门别类地阶段实施培养计划,只有用心去体悟影响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努力寻找或设计“身边的感动”,从中提炼出“真正可以串起来的有温度的语言”,并将其汇集成“每个人生活中都值得怀念的故事”。这些发生在生活里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一段段朴素回忆、一个个感人画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润泽每一个生命,涵养创造性人格。

  首先,应用“”创造物质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秀的成长环境,时时处处给学生一种心灵感染,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为此,学校中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它们赋予内涵,要让它们时刻讲述着故事,如学校的教学楼为什么使用这样的颜色?壁画代表什么意思?校园吉祥物的设计者是谁?等等。小学生眼中的校园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校园建筑设施还要为学生“留白”,使校园充满“学生味”。开放的书吧、开放的舞台、互动的场所,为生命的成长留出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呼吸的空间。

  家庭里、社会里也应如此,有供学生静心读书的一隅,有供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场所,有供学生能力得以锻炼的平台。这些都是一种教育力量,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涵养学生的人格。

  其次,用“”营造成长环境。

  一个场所,外在的、物化的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但这并不是能够影响学生成长的必然条件,就如同仅靠名牌服装无法造就一个气质优雅的人一样。只有当思想与行动相一致、内容与形式相符合的时候,环境文化才真正彰显其力量,它蕴藏在大家的言行举止中,弥漫于场所的各个角落。物的故事只是外力,只有人的故事才是内力,恒久、持续地影响人。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容不得虚假和偷工减料。教育是朴实的,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教育智慧就是对稍纵即逝教育契机的捕捉和敏感。这一切需要教育者保持坚守的心境,保持从容的风范,用平静的心态领悟教育。好老师、好家长一定是把“”和“”毫不牵强地融合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在学生生命中留有重要留痕的人,一定是由无数个精彩故事串接起来的“语言”。

   有故事的教育是“”的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主动学习、喜欢抽象思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敏锐的直觉等。每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你就是世界2》中有一句话:“我们的问题在于想要做好,但又不去尝试”。教育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旅程,作为路上的行者,可能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可能遇到不曾预约的美丽,但唯有“行动”是最好的良药。

  首先教育者自身要“”为示范。

  “怎样教育孩子?”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主题。新课程要求构建开放的课堂,赋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给老师们提出了更大挑战,教师强烈意识到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确保每节课准确把握学科本质,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朴素”的问题,这恰恰就是学生的真实需求,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研究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管理的着力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以身示范;更要求我们的社会成人为孩子们提供积极的正能量导向。教育者的“”是无声的故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最有力道。

  其次教育活动要“”有设计。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最能彰显创造性和个性的舞台。从小就有机会上各种舞台的孩子,经过一次次的试飞之后,将来才能飞得更高。我们给孩子创造的“第一次”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许多孩子只好到社会上再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学生们除了“分数”,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有责任让每一朵花都努力开放,我们有责任为每一朵花剪枝施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彰显其创造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校园里、家庭里、社会里的活动,应该不苛求孩子们的活动结果精益求精,不讲究活动轰轰烈烈,不该只是少数人的舞台,更要体现于不经意间,体现在不显眼处。

  综上,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精彩故事的演绎。这个过程需要用“”,更需要有“”,若水一样,柔情、执着、真诚;沉静、包容、清澈,校园、家庭、社会就会生机盎然、绿荫缤纷,每一个生命粲然如花。(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