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激活一池春水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他深情地说,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希望江西的同志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
在80多年的历史峰回路转中,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坚,成为江西人民不懈进取的力量源泉。今天,在井冈山精神的指引下,江西正努力“闯出一条新路”——一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在红土地悄然展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在哪里切入,考验智慧。
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刀,在瓶颈与矛盾集中处着力,在创新中解难题求突破,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江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思路明确、逻辑清晰。
这场实践,紧扣江西实际,因地制宜,就汤下面;这场实践,溢满民生关切,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场实践顺应发展,观照全局,大胆探索;这场实践,借助法治力量,厉行法治,实战管用。
既有“破”的勇气、“革”的力度,更有“闯”的技巧、“立”的水平;既有斩钉截铁的决心,更有坚定明确的取向;既彰显了改革的决心,更赓续着改革的初心。以井冈山精神为强大引擎,江西积极破解平安建设难题,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推动一批综治创新工作唱响全国。
一种理念在秉承—— 把治安环境当作“第一环境”
没有平安,难有富足;没有平安,难有发展。
江西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不懈探索和勇敢实践,正是源于历届省委、省政府对平安建设的高度重视,源于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内在一致性的深刻认识。
“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维护稳定,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江西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江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决策之初,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始终如一地把建设平安江西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用稳定“第一责任”来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各级党委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平安领导体制,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部署、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
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汇报,分析研判治安形势,探讨制定对策措施,着力解决综治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做到凡是事关综治工作的重大任务党委、政府亲自部署,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难题亲自督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就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进行调研,并针对政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题目、教方法、提要求,为政法维稳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开出责任清单。梳理13类涉稳突出问题,每个问题指定一名省级领导负责,相关部门牵头,在全省形成了党委统筹揽总、系统垂直推进、部门各司其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推进平安江西建设的着力点不断夯实。
用好综合考核。实行综治一票否决制,每年年初,省委书记、省长都与各设区市市委书记、市长以及省直综治责任单位一把手分别签订综治工作(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晋职晋级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十年来,各级综治委对3258个保平安抓稳定工作突出的单位、4186名个人及2.1万余名综治责任人予以奖励;对3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313个乡镇(街道)和416个省直、市直、县直部门实行了一票否决、或黄牌警告、或限期整改。鲜明的考核导向,为平安江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挥棒。
逐级签订的综治责任状、定期进行的社会稳定分析、不断调整的考核机制,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把平安创建推向更高水平——
平安,融入政治领域:通过民主选举、民主恳谈、村务监督等创新实践,基层民主有了最有力的保障。
平安,融入生态领域:围绕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目标开展一系列环境整治行动,幸福家园有了最美好的期盼。
平安,融入经济领域:谋划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科学发展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把治安环境当作“第一环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江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走出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大道。
一种模式在突破—— 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
平安,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平安,是老百姓的朴素追求。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落到实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综合治理的新局面。
十字街是南昌市一直难以“啃动”的棚户区,从上世纪90年代就打算拆迁改造,但每一次都因上访、群体事件不了了之。2013年,新一轮旧城改造启动之后,南昌市更新观念,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推出一系列让利于民的解决方案。
上百次的协调会、挨家挨户上门征集意见、反复修改拆迁方案,自治、共治、法治相结合,公平、公正、公开作保证,困扰南昌市多年的棚改坚冰在阳光下消融,旧城改造得以顺利推进。
以民意为导向,平安江西的建设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
群众的诉求,成为平安建设的努力方向。针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我省各级政法部门不遮、不捂,敢于“揭盖子”,依法严厉打击,最大限度遏制滋生违法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城市治堵和食品安全整治等惠民生、得民心的“组合拳”,成效斐然;城乡全覆盖的便民服务中心,用实际行动兑现“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承诺。
群众的期待,成为平安建设的工作重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通过各项亲民活动的开展、各种工作作风的改进、各类惠民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群众的意愿,成为平安建设的评价标准。为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矛盾,各地广开纳言渠道,让群众意见“上浮”。在重大事项上,各地采取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等措施,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每年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多“来之于民,为之于民”。
群众的参与,成为平安建设的不竭动力。江西不断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群防群治工作由治安防范向矛盾化解、法律服务、交通安全、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拓展,最大程度让群众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来,为平安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
群众的权益,成为平安建设的不懈追求。“网格化管理”开创了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平安建设的网络向社会最小的细胞延伸,把贴心的服务送进每一家,把民生的关怀带给每一户,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把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平安江西建设气贯长虹、势如破竹。
一种格局在形成——
把综治工作经费列入硬保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和许多欠发达省份一样,江西的社会综合治理实践面临资金的瓶颈,要从政府并不宽裕的钱袋子里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综治,这需要有算大账、算长远账的眼光,也要有担当的勇气。
近年来,江西持续加大对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力度,在全国第一个明确规定以人口数量为基数、按人均标准分级拨付综治工作专项经费。随着人均标准的不断提高,目前每年江西省、市、县三级综治工作专项经费总额达亿元以上,综治工作经费真正成了硬保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等方式,尽可能将重要资源用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刀刃”上,不但促进了社会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诸多领域率先破题。
2009年,江西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刑释人员必接必送制度,7年来财政共投入1.77亿元; 2013年,江西在全国第一个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远程帮教会见系统;2015年,江西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并上线启用全国第一个特殊人群大数据云平台。每年,江西还要拿出5200万元,补助给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用于落实以奖代补制度。
投入保障的大幅增加,代表着治理思路的重大转变,反映在显著的治理效果上。
2013年以来,江西用于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的执法、监管和服务经费已经超过3亿元,每年仅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经费就达2200万元。
与之相对应的,2015年,江西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由新世纪之初的7.86%,下降到了1.47%,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也成为全国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最低的省份。
理念之变,如静水深流,深刻改变着江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面貌。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列出平安建设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改在真处,平安江西的创新举措如有源活水,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