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劝回童工的好意为何不被领情?

27.01.2014  15:18

  就在深圳一批年幼童工被遣送回大凉山后不久,1月11日下午,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警方出动大批警力,在路上又拦截了35名正欲外出打工的少年。这些被拦截的十几岁少年为此十分沮丧,准备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们脸上也露出了不满和不屑:“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为什么不让出去?”(1月26日《半岛都市报》)

  记者披露童工问题,那不只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警示着我们的企业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不可用童工。只是,这份好心没有得到那些孩子的认同,也没有得到那些送孩子到都市去打工的家长们的认同。劝回童工的好意为何不被领情呢?

  问题的根源并非那些父母的狠心,恰恰在于当地的贫困、闭塞,以及毒品等现状逼着家长早早地送孩子外出闯世界。近代史上我国有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背后,多是民众自发地,为的是改变贫苦的命运。如今,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的繁荣和就业机会的提供,那些曾经闭塞的贫困地区的人们也看到了机会,成年人早走一步,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跟着想出出大山。尽管他们在城里做着收入很低的工作,但这仍比固守在家乡的山里要好,生活条件甚至因此而改善。外面的世界,实在比久居山里的农民想像的精彩,诱惑太多,仅靠堵将无法阻止孩子们去做童工的脚步,而应有疏导。

  帮助那些孩子,媒体不要只披露他们在做童工,请多探访山里的人与事,向外界介绍山里不只有纯朴,还有贫困的现实,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救助。如果那些贫困地区生活条件不改善,依然会有年轻的孩子外出打工,既便是被送回来了,也会再次离开,拦也拦不住。

  要改变贫困地区孩子外出做童工的现状,关键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致力发展义务教育后到孩子成年之前时间段的教育。如果孩子无法或不愿就读高中,就应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对于那些贫困的孩子来说,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亦需要社会公益的支持。让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不只给个人带来光明与希望,甚至会为整个贫困家庭带来希望。

  劝回童工不被领情,说明国家应对那些贫困地区要给予扶贫政策的倾斜,而且要扶到老百姓身上去。教育上的扶贫,也不只是高考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更重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一门技艺,掌握谋生之本领。唯此,才让那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