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多患者家庭上演“以命换命”
“爸爸你也吃一口吧。”病床前,8岁的张晓明看着父亲啃着馒头皮,将手中的一块馒头心递给父亲。因患有肾病,身材瘦小的他虽然已经8岁了,但看上去却像个5岁的孩子。10年前,晓明的妈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晓明6岁那年,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他患上了肾病综合征。今年年初,晓明妈妈又患上子宫肌瘤。为了省钱,妈妈主动放弃了手术机会,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8月16日《西安晚报》)
张晓明的家庭引起了媒体关注。严格地说应该是他们关注了媒体,是他们找到了媒体要求报道自己的困难。为的是期待社会爱心行动。可是,社会爱心能救得了一个家庭,能救得了十个家庭,能救得了100个家庭,却救不了所有此类家庭。引起关注的被救助了,没引起关注的谁来救助?
去年的时候,江苏一位重病患者,因为家庭困难,去南京找到了陈光标要求他进行帮助。陈光标没有给他一个“最满意”的回应,只是给了2万元钱,家属很伤心,没有接受。他说:你不是好人吗?2万元钱能治好病吗?我们需要的是100万元。有人觉得陈光标是个伪君子,当好人为何不把好人当到底?仔细想想,陈光标也很委屈,他的经济实力,固然能救得了一个家庭,也能救得了十个家庭。可是,如果每一个人在遭遇了疾病侵害之后,都只能去寻求私人救助,何来病有所医的安全保障?
很多地方还提出了大病救助、医保办理的全覆盖。但是,全覆盖也只是“全部覆盖”,并不是需要救助的都能得到了有效救助。假如说,看大病需要50万元,你只是给了5万元,这也叫全覆盖,问题是5万元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保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一家多个重病患者的家庭得到充分救助?这就需要做两件事情:其一,大病家庭应该先免费治疗,再说按照比例报销;其二,多个重病患者家庭,应该打破常规,是不是可以出台专门针对多个重病患者家庭的特别救助政策?
别让多患者家庭上演“以命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