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心成“甜蜜的负担”
●邹英香
近段时间,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爱心衣物“爆仓”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该学校校长还在网上发帖,请求大家不要再向学校捐赠衣物了。原来早在2007年,为帮助当地贫困学生,得石镇中心校相关负责人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这一倡议很快得到网友响应,爱心衣物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然而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现有大量衣物闲置,让学校十分发愁。
爱心捐赠源源不断,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但用不完的爱心衣物堆积成山,却让受捐学校犯了难。如此一来,爱心捐赠非但没有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反倒成了“甜蜜的负担”。
近年来,依托网络等信息发布平台,一些人以个人或者单位名义发起募捐,救助一些贫困人员。这种自己发起募捐或者直接把钱、物交给需要帮助的对象的行为,有方兴未艾之势。然而由此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捐赠数远远超过了受助者的需求数。
其实,像得石镇中心学校一样遭遇“捐赠过剩”难题的并不少见。要避免这一现象,确保爱心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应解决捐赠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方面,受助者在求助时最好明确所需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做到信息精准、有的放矢。同时,受助者有必要“事后发声”,通过既有的求助路线,向社会告知问题解决的情况,及时更新消息,以免招架不住不断涌来的“爱心潮水”。另一方面,捐赠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应多一份责任心。奉献爱心虽是好事,但爱心“扎堆”却可能造成麻烦。在捐赠之前,捐赠者应明确对方是否还缺少捐赠、缺少什么方面的捐赠。在捐赠之后也不能不闻不问,应尽量跟踪自己所捐物品的去向和用途,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再一方面,慈善组织应当不断完善慈善捐赠的管理机制。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并及时更新求助信息,及时删除过时信息,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整合。信息对称了,爱心种子才能播撒在合适的土壤里,“爱心负担”的尴尬也将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