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问题可能还是“不相信爱情”

17.05.2015  12:15

国家卫生计生委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发展正经历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等七大变化。在社会关注的剩男剩女问题上,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在人口统计上,男性远远高于女性,可这几年,在城市,知识界,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剩女——许多女性说不在乎,其实私下里,还是很着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剩女基本属于个人问题,剩男则属于社会问题。当然,剩女多了,也成为社会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剩女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知识有情怀,有事业有基础,有圈子有朋友,有的是还没想结婚,有的是还没有找到结婚的人。现在一个主流说法,剩女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很多女性相信爱情、追求爱情,只是因为没有碰到爱情,这才成为了剩女。

不要怀疑剩女的优秀,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镇其实是“优秀的剩女永远多于优秀的剩男”的翻版。也不要否认,很多剩女有着自己的爱情向往。但换一个角度看,剩女的问题可能还体现着一种爱情观的错位,表现为不少人其实并不相信爱情。

很多女性讲,碰不到合适的人。为什么不合适?对方没车没房,工作不好,长得不帅——总之不是“高富帅”。合适本是主观的,却有着客观的标尺,可这种建立在外部条件基础上的“适合观”,与爱情沾边吗?身边有一个很优秀的女性,自己创业,年入百万,一次有人介绍了一个男性,年薪20多万,各方面条件都算不错。但这位女性讲,“这么一点收入,只有我一个零头。难不成两个人出去旅游,我坐商务舱,他坐经济舱吧。而且这么大的收入差距,也不好意思对外讲啊”。

列夫·托尔斯泰讲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摆脱功利的束缚,直奔心灵的。可很多女性,重外轻内,只外不内,仅仅因为对方物质条件不够,就拒绝了交流交往的机会。给爱添加了太多东西,合适的人当然不好找。如果“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健康疾病”,要的只是人而不是钱,还是能够“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

很多男性也是如此。有人好奇:在西方社会,30多岁的年龄,是一个女人最美丽的时刻,成熟有风韵,独立又包容,有完整的价值观和独立人格,为什么到了中国就成了剩女?与“高富帅”对应的是“白富美”,不少男性也给爱情设置了条件包袱。叶芝在《当你老了》里写道,“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杜拉斯在《情人》里讲,“我喜欢你年轻时的美丽,但我更爱你现在饱经沧桑的容颜。”真正的爱连容颜都可以不问,又怎么可能在意其他?

如果不把物质作为爱情的先决条件,那么优秀的人一直都有,而且数量不少。这一意义上,剩女问题与不相信爱情,与爱情功利化有很大关系。因此,解决剩女问题,恐怕不仅仅是劝慰女性们降低标准,迁就现实,而是要刷新爱情观,让爱情摆脱功利回归本位,让“我又相信爱情了”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