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
●郑志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应“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教育部近年下发了包括“阳光体育”“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一系列文件。2013年教育部将高校学生体质项目从原来的5项增加到9项。但检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有三点:一是总体素质较差,有近30%的男生无法完成引体向上,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成绩也特别差;二是大学一年级的成绩普遍低于大学二年级学生;三是许多大一新生尚未养成锻炼的习惯,甚至对运动有排斥心理。可见学校体育工作存在较大缺陷。
1.建立各级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标准化指标体系。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但受到领导任期、考核指标和社会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青少年体质历来难以考核。笔者认为,青少年体质首先与场地、师资和器材等各项体育资源“硬件”是否完善密切相关,对此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建立各大中小学、各社区体育资源标准化指标体系,将体育师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达标与否的“硬指标”,并每年向社会公布,以此确保社区和学校获得充沛的体育资源。
2.完善体育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虽然我省出台了若干考核体育工作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打了很大折扣。建议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将体质检测不及格或逐年下降的学校进行通报,并取消学校和校领导各种评优评先资格;每年举办青少年体测运动会,各小学、初高中和大学各年级学生在媒体监督下抽查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并将此成绩作为评估各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体测运动会优秀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予以嘉奖;可增设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当前深受欢迎、便于开展项目的校际比赛,以此促进带动各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将参加专项运动会的成绩作为考核各单位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是广大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主阵地,应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开展“阳光体育”为载体,制订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鼓励学生加强运动,形成热爱体育锻炼意识。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媒体和家长委员会等应每年不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各级媒体上公布。应关心重视病残、体弱学生,根据医嘱组织组织开展保健活动和康复锻炼。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江西财经才学体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