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曾想为加拿大摆脱英国统治 结果却三军大败
美国独立后,以“美洲”(America)作为自己的简称。“解放”整个北美洲,“拯救”所有被英国人压迫的美洲人,在美国人的潜意识里似乎是其理所当然的“历史使命”。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就曾派出在北美大陆享有盛誉的富兰克林前往北方,试图联合加拿大一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但遭到了拒绝。加拿大人认为背叛英国,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遭到英国人无情的报复。但是美国主流舆论仍天真地认为,加拿大也会像当年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一样渴望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当美国军队出现在加拿大境内时,加拿大人想必会夹道欢迎。
三路军队的进攻全部失利
三军总司令麦迪逊性格软弱,毫无军事经验,实际指挥作战的陆军部长也是文官出身。美军当时的高级军官普遍都已在花甲之年。西路军司令迪尔博恩少将已经六十多岁了,从未指挥过团以上的部队。美军的后勤供应系统也十分糟糕。陆军部下面的军需部和军粮部职责不清,互相扯皮,而且缺乏马车和马匹,这严重影响了美军士气。
1812年7月中旬年近花甲的威廉·赫尔准将率领实力最强的西路军从底特律进入上加拿大,目标是马尔登堡。但开战后不久,赫尔就面临后勤供应方面的困难,英国海军控制着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使美军的水上军需运输难以为继,而印第安人的伏击又常常会切断美军脆弱的陆上补给线。
7月17日,在密执利麦基诺的美军支持不住率先投降,赫尔担心印第安人突袭,因此撤往底特律,同时命令驻迪尔本堡也就是现在的芝加哥的美军火速增援。
英国及英属加拿大方面,虽然驻防兵力不多,但是却拥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以及众多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盟友的支持。美国宣战以后,考虑到双方众寡悬殊,于是英国化守为攻,先发制人。
布洛克兵临城下,先是命令炮兵不断轰击要塞,同时布下疑兵计,英军趁着夜色,在要塞外的野地里点起了远超过部队人数的篝火,并让印第安战士放声吼叫,虚张声势,制造大军压境的错觉。戏唱得差不多了,布洛克开始劝降,并暗示如果拒不投降,破城后印第安战士将会剥下俘虏的头皮。
驻守底特律的美军有近600名正规军士兵,无论是人数还是火力,都远超过布洛克。指挥官赫尔将军被英军联合部队的疑兵计吓住了,大敌突至,又缺乏后勤供应,底特律要塞外漫天的嘶吼和无边的篝火使赫尔感到毫无胜算,他生怕一旦战败被印第安人剥了头皮,于是没有向上级报告,就自作主张带着部队“绅士般的”开城投降了。
在击败了赫尔后,布洛克并没有停下,继续向伊利湖东岸运动,阻击美军中西两路部队的进攻。1812年10月13日,布洛克在昆士顿的高地战斗中被美军的狙击手射杀。由于中路美军主要是由民兵构成,在击毙布洛克后,民兵拒绝渡过尼亚加拉河进入外国领土作战。英国军队乘机反攻,赢得昆斯顿高地战役的胜利。
东路美军的攻势也比预想的要艰难。东线的魁北克省是以法裔居民为主,美军原以为他们会支持美军与英军的作战,但是这些法裔居民虽然讨厌英国统治,但是更排斥反天主教的美国,处处与美军作对。迪尔伯恩少将率队从11月下旬开始向蒙特利尔进军,但仅仅向北走了20英里,民兵就拒绝继续前进,迪尔伯恩只得退回出发点普拉茨堡。
三路军队的进攻全部失利,令美军士气低落。进攻受挫后,美军仓皇逃回圣劳伦斯河南岸美国境内,许多美军士兵还没有交火,便四散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