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劳动教育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厦门日报》2015年8月4日)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但导致中小学生大手大脚的日常浪费习惯,更导致后劳动情商的丧失,重视学习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同样是一种生活技能和人生财富的遗失。
曾几何时,城市的孩子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仅是锻炼孩子在大自然的风雨中成长的必要体验,也是孩子从劳动中获得人文认知的好方法,在过去那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的城市孩子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锻炼了体魄,也磨练了意志,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又曾几何时,城市的孩子变成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城堡孩子,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看不起农业、农民和农村,片面以为那是没有出息的人干的事情,更有甚者,认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下苦力是“下贱”的事情,无疑,这是城市孩子对农业生产劳动的误解。
农业生产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也是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如今的城市孩子智商很高,情商却不怎么高,而通过劳动就能够提高情商,培养真性情。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孩子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和仁慈。通过劳动锻炼,孩子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农业生产劳动中的艰辛以及劳动中的协作精神,能够起到张弛有度的效果,长期生活在懒散的城市环境中,难免不会不产生一味追求享受的不好习惯,不忆苦久不能好思甜,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因此,城市孩子的农业劳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修养培养的过程。
适当的农业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要合理认识世界难免会偏颇和偏激。
劳动光荣,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创造价值,寻找失落的农耕文明,也是一种认知土地和农村的过程,如果更多的城市孩子通过农业劳动得到了认知农业的升华,进而科学和理性地看待农村人和农村学生,看待农村经济,将来就很容易和农民工打成一片,这对于提高城市孩子的综合素养很有裨益,也是城市孩子的文明素质的表现。
如今正在开展的学生节约教育,如果仅仅凭借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很难让学生对节约有生动和真切的理解,而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很自然就知道了为什么“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也就能够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的不很深奥的道理,自然就会自觉树立节俭的习惯。
当然,把学生日常节俭情况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老师应该是孩子们热爱劳动和节约的榜样,老师的以身示范也许才是孩子们热爱劳动和节约最近、最有效、最有说服力和最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