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破解“城市病”:“人口”一词被说得最多

23.01.2014  14:57

        北京“两会”昨日正式结束。9天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官员,共同思索北京城的发展,“城市病”的破解。围绕他们关注的话题,新京报记者归纳出30个“两会”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希望以此审视这座城市前行的路径。

        人口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达到人均两万美元的GDP,肯定会有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如何保证城市的正常功能,如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仅仅是户籍人口做到这些,外来常住人口既要尽义务,也应该享受服务。新老市民之间要消化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种问题,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长王安顺:今年将通过加强人口规模调控等措施治理,坚决扭转城市发展“摊大饼”。

        市委常委牛有成: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必须城乡统筹化考虑,必须城乡一体化发展。

        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东城将从租房入手,严控外来人口,今年计划实现外来人口零增长。

        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丰台今年人口调控的目标,是流动人口总量减少10%,将主要依靠加快低端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实现人口调控。

        市公安局人口总队总队长刘涛:居住证制度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前期工作,今年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居住证将在社会服务、权益等方面加强功能。使其成为北京为外来人口服务的一个平台。

        城市

        副市长陈刚:城市的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城市的竞争会演变成为区域的竞争,或是城镇群的竞争。北京有很多的产业不一定北京做,可以给河北、天津,一体化互补共赢。

        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中心城功能的疏解,将以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疏解来实现。比如将中心城大医院的好医生、好技术等资源转移到新城区,它的医疗服务功能自然就可以疏解。

        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历来的规划都是“增长式”的规划,这次将转变为“减量化”的规划,体现在不再大规模扩大建设用地。

        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这是时隔13年第一次把地方性法规立法的法案拿到人大会议上审议,我们应该审议好、修改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很多章节的专业性很强,一下子很难完美。但已经表明政府的一个决心,将这项工作推着走。但是无论如何要对代表提出的意见认真地研究,能改就改,能改一个词改一个词,能改一个字改一个字。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李小娟:这些年人代会立法权虚置,如果人代会立法,让代表更广泛地参与进来,既能保证代表行使权利,同时也可让立法质量更高。今后,在人代会上安排立法事项将成为一种常态。凡是涉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问题,首都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制定,都将提请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委员

        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将来政协参与立法协商会更经常、更规范,形式更多样。明年的人代会将继续行使立法权,政协可以继续参与地方立法讨论,未来政府部门制定规章,也要搞类似实践。政协委员发表意见的过程,其实就是统一认识、协调利益的过程,草案经多方讨论通过后,在落实中肯定会得到更多支持。

        市政协委员朱良:政协参与立法协商,这是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政协在政治生活领域中汇集各方人才,自然应在立法协商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次,政协委员们提出近千条意见,相比普通民众更具专业性和代表性,这不仅是一种履职行为,也将推动北京立法协商制度更加完善。

        功能

        副市长陈刚:对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性质要再研究、明确。修改的总方向是减负,突出北京的核心功能,弱化甚至调整出一些与首都功能定位关联度不高甚至是影响核心功能的发展内容。

        这里面也包括市场规则、经济发展规则。比如国际总部、影响地区甚至国际的机构,适合放在首都;有的制造业,显然放在首都不适合。

        票价

        副市长李士祥:我们会开门定价(地铁票价),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比如按照国际惯例,出行成本占收入成本的10%以下才是合理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这个惯例,价格不是定得越高越好,要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

        改革

        郭金龙: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展望明年工作的落实之外,首次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眼光在认真审视一个城。

        服务

        王安顺:北京正在建设一个政府服务中心,将来会把有审批权的部门都请到这里办公。这个政府服务中心现已封顶,今年年底有望完工。我们一定要努力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把真正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管出效率,真正创造一个好的服务环境。

        副市长戴均良: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一刻钟服务圈的建设,来改进社区服务中心。一刻钟服务圈社区今年的建设任务是200座,总数争取今年超过1000座,全市必须要有4000座,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争取尽早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污染

        王安顺:空气污染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迫切期待改善空气和环境质量。去年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如果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到2017年实现不了,领导说了既是句玩笑话,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话,“提头来见”。

        环境

        副市长张工:《潜伏》里有一句话,“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环保也是这样。我们原来是在以GDP论英雄的前提下,只要能拉动经济,不管什么样的元素都进了,导致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这样的元素“撤退”,就是我们转型升级的胜利。

        教育

        副市长杨晓超:解决教育问题,主要就是解决教育公平、均衡、减负这三个方面。教育均衡是基础。当前有很多不公平现象,诸如择校,大家八仙过海,都是为了子女到好学校上学。作为家长,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心情可以理解。但当前教育的客观基础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从政府责任讲,当前政府做到了保证让每个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要让大家享受相对高质量的均衡教育,显然还没有做到,这就产生了系列问题。政府有责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交通

        市交通委副主任方平:治理交通拥堵需要多部门联合,从交通工作方面,我们总的发展方式是“公共交通优先”。

        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交通,去年已编制了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到2020年地铁大概不少于900公里。

        新京报记者 温薷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