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退不成休不成难在哪里
院士老龄化久为舆论诟病,近日,一则院士“退休难”的报道再次揭开其间深层次原因。文中写道,某院士年逾八旬,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该校书记和校长都硬拉着不放,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
该退的偏不退,想退的退不了。“进”的环节常伴随争议,“退”的环节又无章可循。如此种种,显然既不合情亦不合理。这些问题不抓紧解决,院士制度在社会上就会面临不断失分失色的困境。问题倒逼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指向异常鲜明,正契合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从“还要靠你说话”的现实心态看,改革院士制度决不是一两句话的事,也不仅仅是院士个人的事。良好的改革设计要真正落实,一定要探究问题背后的症结,对症下药、清除障碍。
院士本是一种至高的学术荣誉,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盛名之上附着了太多其他的东西。一方面,院士挂钩着所谓“副省级”待遇,除了享受优厚福利,不少人还热衷拿课题、做评审、当嘉宾、挂兼职,一来二去收入甚巨。另一方面,院士成为所在团队、所在单位、所在领域的金字招牌、身价砝码,手里多几个院士,跑项目、要资金,大学排名、学科设置等等就都占据了某种先机。明里暗里、于私于公这诸般“好处”,将院士二字从单纯的荣誉头衔演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还要靠你说话”并非虚言,至于耄耋之年的院士还能不能、还想不想继续搞科研、做学问,已然无人关心。
部分院士成了幌子、成了花瓶,甚至成了摇钱树,角色的异化,名利的左右,让许多怪象随之而来。一些省市、高校、企业竞相砸钱争抢院士、装点门面,很多院士身兼七八个职。各单位、各部门都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包装院士、推出院士,“公关”、“跑要”等消息时有耳闻。可以说,利益链条、利益团体的形成,已经成为院士只进不出、不退不休的土壤,这不光影响着院士的形象和声誉,也影响着科技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风气。为什么中国难出大师,为什么学术不端、弄虚作假个案频发,为什么近些年科研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利用率和产出比却严重偏低?这一连串疑问,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学术利益化中找到答案。而从院士制度这一学术金字塔的顶端切入去利益化,由此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正当其时。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任务表已经展开,每一项都牵涉复杂的利益调整,都可能会触动一批人的奶酪。从院士制度改革的愿景与现实,从院士退不成休不成这一件事,我们不难看到,许多问题久治不愈,不是因为认识不清,而是因为利益作怪。许多时候改革的阻力和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冲破重重羁绊,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必须拿出一步步可操作的具体办法,院士制度改革如此,其他方面的改革亦然。(李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