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共同决策 目的在于救人
医患共同决策,不仅需要医德,还需要立足更高的医疗观,将诊疗过程变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辨过程。
日前,钟南山等三位院士牵头的小型论坛“医患共同决策”在京举行 ,针对的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钟南山提出:“我们讲医学人文,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在疾病谱已经巨变的现在,医疗模式的改变已势在必行,这种背景下的医患共同决策,不仅为治病,更是为救人。
与会患者说,在全国最知名的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把检查报告递给医生,医生鼻子哼了一下就开始写治疗方案。病人问:治疗方案是什么?医生说:不用问了,你就准备接受治疗吧,说了你也不知道……这是病人在医院经常遇到的情景,一个原因是医生确实很忙,会议上也有人提出,每天门诊看60个病人,谁有时间“共同决策”?另一个原因是,即便有时间,医生提出的方案是否能让病人因理解而接受?能尽量平等地与医生探讨?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也是医学人文的真实价值所在。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发现,癌症病人疗效不好的一个原因是心理抗拒,这个抗拒包括对既有医学观念、既有疗法的抗拒,疗效不好的一个重要人群就是医生本身。何教授对此解释说:“传统西医学视人为生物体,由十几大系统组成,医生像修机器一样哪坏了修哪儿,西医学也因此发展得越深越细。但包括癌症在内,很多让现在医学没办法的疑难病,都是全身性的、多因果的,不可能用传统的医学模式解释,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碎片化的。好在多数病人对医学不了解,更容易接受与传统医学模式不同的解释和治疗,但医生既有的思维和观念,让他们很难变回一张白纸,这种质疑和纠结是医生得癌后容易恶化的原因之一”。
试想,医生自己都难以接受的治疗观念,怎么可能说服病人?怎么可能以信心感染病人?怎么可能做出让病人也满怀信心地共同决策?而这次与会的重磅医学专家,每个人都提到改变自己最深的是病人,虽然他们在医学上是外行。
从这个角度上说,医患共同决策,不仅需要医德,还需要立足更高的医疗观,至少,医生不能单纯地视病人为疾病,要把病人当人看,这个当人看,不仅仅是对病人态度好,还包括和病人一起增加对生命的了解,将诊疗过程变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辨过程,因为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其中,病人可能比医生还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