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生病儿科停诊 央视关注三明医改模式

24.12.2015  06:59
原标题:医生生病儿科停诊 央视关注三明医改模式

医药行业本期儿童医生现状、精准医疗概念以及医疗改革情况受到热议。广州、南京等地儿科医生短缺现象被媒体曝光,媒体分析儿科医生出现短缺现象的原因,同时分析认为应该从人才培养、薪酬晋升制度以及社会各方支持三个方面解决。近日,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获得第四轮1.46亿元融资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精准医疗概念,精准医疗针对个体特征进行治疗的概念吸引公众的目光,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精准医疗概念不应该成为营销噱头。医疗改革方面,近期央视《新闻联播》关注了三明医改模式,被业界解读为三明医改有可能在全国推广,舆论场中掀起了关于三明医改是否应该全面推广的讨论。

医生生病儿科停诊 舆论关注什么造成儿科医生荒

近日,一篇名为《医生病了儿科被迫停诊》的文章引起讨论。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从昨天凌晨起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消息一出,随即引发社会讨论造成儿科医生荒的原因。《人民日报》点评儿科医生“工作累、头绪繁、收入少”。央媒的持续关注,点燃了民众对儿科医生现状探讨的热情。

造成儿科医生短缺现象出现的责任主体是行业人士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代快报》刊登了一篇医生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儿科医生待遇、学术难度等问题均为“老调重弹”的问题,而真正应该解决的是找出应对儿科医生短缺现象负责的责任主体,文章进一步指出儿童门诊“留不住人招不来人”的责任主体应为医院管理者,就医流程不合理、儿童医生超负荷工作、待遇不公平等,均与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相关。《现代快报》的文章还指出地方政府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上负有责任,80%儿童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分流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儿童医生荒。儿科医生的工作内容特殊,面临与其他医生不一样的压力。健康界的文章还指出,儿科医生面临的压力更大,首先儿童患者父母对治疗效果要求高、见效快,不愿做过多检查导致误诊率高,并且对医生短时间内做出用药量的判断要求极高;其次,儿科被称为“哑科”,儿童患者难以准确表达病情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方法也受到媒体关注。媒体从人才培养、薪酬晋升制度以及社会各方支持三个方面为防止“医生生病儿童门诊停诊”现象发生建言献策。人才培养方面,健康界的文章认为应该在高招中适当在分数上对儿科要求降低,并在就业中给予照顾;薪酬制度上,对于儿童医生应结合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社会各界鼓励儿童专科发展上,《人民日报》文章认为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的建设。

新京报》、新浪新闻等媒体类官方微博将相关新闻转载至微博后,事件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网民普遍倾向于将事件解读为医患矛盾加剧带来的恶果,不少网民指出儿童患者的家长对医生的要求过于“奇葩”,从事儿童医生需要一颗“奉献心”;同时还有一些消极的观点认为有能力的儿童医生都应该去民营专科医院实现价值。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失望和不满的情绪较高,对家长过度干涉医生诊断的谴责声音比较强烈。网民的反馈显示,造成儿童医生减少的直接原因与薪酬和家长的态度有较大关系。

精准医疗再引关注 专家呼吁勿滥用“精准医疗”概念

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美国将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后,今年7月份,国家卫计委发布《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精准医疗”这一概念逐渐被中国公众熟知,资本市场掀起一阵追捧。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第四轮1.46亿元融资资金已全部到位的消息,再次让公众聚焦医学热词“精准医疗”。

媒体舆论场对精准医疗的前景普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医药经济报》评论认为,资本尤其是互联网IT“大佬”们对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精准医疗的青睐,反映出精准医疗已不仅仅是“概念”,已经具备落地的条件。《中国科学报》刊登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的文章指出,精准医学纳入“十三五”规划既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一步,也将着力解决中国民众重大疾病的预防检测问题,对提升中国民众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

普通公众对精准医疗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媒体的报道,媒体过度强调“精准医疗”概念上的意义不利于公众正确理解精准医疗,精准医疗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一些企业营销噱头。今年“双十一”医药电商中,基因检测项目也加入打折大战,医疗机构借助新媒体过度营销遭到行业人士诟病。医学上的概念不能简单用作营销概念,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才能让各类先进医疗服务更好地对大众服务,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央视关注三明医改模式 公众议论是否该推广

12月2日,国家卫计委网站贴出公文《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在福建三明举办》。几日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新理念新发展:医改深水区的“三明路径”》为题,介绍和肯定了三明医改模式。《新闻联播》的关注促使三明医改模式在舆论场中升温,媒体和网民掀起了关于三明医改是否能够被推广的讨论。福建省三明市三年前开始试水医改,而今患者减负、财政降压、医生增收的“三赢”成绩单基本获得舆论认可。

舆论场对于三明医改的争论首先在于该模式是否能在全国进行推广。三明医改模式已经取得显著成果,认为可以推广的观点表示,在政府主导的医改下,三明模式显示出政府主导医改的魄力,成效显著,应该被全面推广。认为无法推广的人表示,三明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并且三明医改衍生出诸多问题无法解决。支持三明模式推广的人还认为,反对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故意“唱衰”三明医改;而反对者表示,三明模式用“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是一种“倒退”。支持和反对者争的不可开交,媒体舆论场中,支持理性看待三明医改模式的观点占据主流,既不能简单“复制”,也不能全盘否定。如E药脸谱网认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较大,一种模式无法满足全国需求。

此外,三明医改模式是否能真正解决公立医院面临的顽疾以及是否会衍生新问题受到舆论重点关注。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三明模式的舆情热度持续发酵了一段时间后,公众的讨论逐渐从是否应该推广逐渐转变成三明模式给中国医改带来何种启示。公众对三明医改的担忧和建议包括:低价药质量低,无法保障治疗效果;实行严格绩效考核是否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合理薪酬制度与医生自由职业是否能共同展开推动医务人员待遇提升;政府是否有足够财力给予医疗设施基础建设、保障医生薪酬,同时支付患者的医疗保险。

舆论场中对三明模式是否应该推广的争论本质上仍然是讨论医改如何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公众医疗经济负担,并保障医务工作者利益。舆论对医改让公立医院回归以治病为最终目的的呼声较大,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让百姓获得实在利益是基础,平衡各个利益体利益才能促使医药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