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 推进医疗旅游健康发展丨两会上的旅游话题

06.03.2016  19:38

九三学社中央:打造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

  为推进“一带一路” 战略,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发展动力”。国家旅游局也把2015年、2016年连续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旅游业可有力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具备非贸易创汇功能,而且不受地区贸易保护限制,“一带一路”战略应以旅游先行。如何变沿线旅游资源为特色优势,深层次和大手笔开发“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精品,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旅游带,塑造旅游形象,是“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重要一环,对“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打造“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具有数量多品位高的旅游资源、愈加便捷的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优势。为打造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组建旅游协调管理机构。“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为了更好地协调关系、分配利益,建议国务院在“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战略实施的协调管理工作,办公室下设“一带一路”旅游协调管理组,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合作的协调管理机构,由国务院或委托国家旅游局牵头,各省旅游、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一带一路”旅游业“一盘棋”发展,制定沿线地方旅游合作的具体办法,协调利益,为合作发展提供指导。

  二是加快制定总体规划。尽快制定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总体发展规划,为旅游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规划公司按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的目标,对旅游带进行“高起点规划”。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将“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规划与“一带一路”有关专项规划合理对接,明确“一带一路”沿线各地的旅游定位,有效衔接跨行政辖区的旅游线路,建设互补性的旅游精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提升旅游带总体吸引力。

  三是高起点开发旅游资源。对沿线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家底,掌握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开发价值,为整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资源与“一带一路”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旅游的新亮点。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高品位旅游资源,应按国际旅游产业的标准开发,力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我国“一带一路”途经西北荒漠化区以及西南和东南丘陵水土流失区,沿线很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开发。

  四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以下精品旅游线路:陆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包括古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新疆神秘丝路之旅线路、丝路生态之旅线路、丝路朝拜之旅线路、西南秀美丝路之旅线路;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包括滨海丝路之旅线路、环太平洋丝路自驾游线路、海南环岛旅游线路;专项旅游精品线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专项列车游、海上丝绸之路邮轮观光游、少数民族风情游、丝路探险游、丝路科考游、佛教探秘游、妈祖文化游等特色专题旅游线路。

  五是塑造精品旅游形象。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要在世界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的新窗口、中国旅游的新名片”的精品旅游形象。围绕中国特色的丝路文化(如始祖文化、宗教石窟文化、黄河大漠文化、高原生态文化、多民族民俗旅游文化、龟兹文化、妈祖文化和丝茶文化等),打造丝路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为依托,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丝路文化旅游形象。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委托知名设计公司,对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进行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塑造独特鲜明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明确“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的形象宣传口号,统一内外宣传口径。严格杜绝一些品质差的旅游产品乱贴丝路标签。

  六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整合新旧媒体资源,集中力量在海内外宣传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的拳头产品,并利用公关营销、事件营销、民族节庆活动等手段,对精品旅游带进行全方位的形象传播。围绕我国“一带一路”精品旅游带的旅游主题,编辑出版有关书籍,拍摄有关影视片,打造音乐、演出、动漫、网游等有关文化产品,提升国际知名度。根据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的游客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手段。鼓励和支持国内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境外的“一带一路”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为其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和专列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在海外举办中国旅游年、“一带一路”旅游专题宣传月和推广周等活动,推进与有关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台盟中央:推进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一、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追求健康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医疗旅游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医疗养生旅游,估计产业规模已超7500亿美元。

  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又拥有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极为丰富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带薪年假制度的落实,旅游发展逐步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型为观光、休闲、度假、复合体验旅游,加之新医改的出台,这些都为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保障。目前,海南、广东、北京、四川等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医疗旅游的发展,例如,海南提出了打造国家级中医康复保健旅游示范基地的计划,并开始打造“医疗健康养生天堂”。预测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我国面临着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发展以康复疗养为主要内涵的医疗保健旅游新型产业,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尽管国内部分地区的医疗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经验不足,配套建设落后,高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医疗养生旅游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旅游市场尚未完全发育,却显现出“未强先乱”的乱局等问题和不足。

  二、推进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健康中国”的建议

  (一)做好产业规划,加强政策扶持

  1、明确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定位、目标。一是编制高标准、高水平、地域特色鲜明的医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其发展的定位、目标、思路、布局、措施。二是引导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分阶段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相结合,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医疗旅游产业集聚区。

  2、制定和争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一是全面落实相应的财税政策、转制政策、投融资政策。二是研究出台境外医技、医护人员在我国执业的相关政策,争取国家税务部门支持,减免医疗设备的进口税和消费税,开辟医疗贷款便捷管道。三是实行“一站式审批、一票制收费、一条龙服务”,集中审批督办。四是打破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限制,吸引国际大型医疗机构进驻,在行政审批、土地供给、人才晋升等方面给予外资和民营医疗机构以公平待遇。

  3、支持海南等省市打造国际医疗旅游服务贸易示范区。

  (二)建立完善机制,完善配套服务

  1、建立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制定资金投入计划,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发展格局。二是开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投融资体系,拓宽融资管道。三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医疗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四是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引导资金、专项资金的支持。五是大力扶持民营医疗旅游企业联营、连锁、联机,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2、建立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医疗旅游涉及旅游、卫生、药监、工商等多个部门,针对我国医疗旅游管理上存在着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模糊等问题,可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经验,设立旅游系统与卫生系统之间的互动协调机构。

  3、加强和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和完善交通、住房、教育、文化、城市建设和管理、保障等医疗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加强与目标客源市场的医疗旅游中介公司、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沟通,促成把医疗旅游治疗列入其医疗保险范围。适当延长国外医疗旅游游客在我国的合法逗留期限,完善患者异地医疗费用报销制度。同时,搭建数字化医疗平台,实施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项目。

  (三)加强规范监管,促进有序发展

  1、严格做好服务质量监管。严格做好服务品质监管工作,打造医疗旅游品牌。在资质审查、卫生条件、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严格规范的法律法规。

  2、整顿规范医疗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名义向在我国投资的各类医疗旅游主体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同时,规范服务标准和价格。

  3、推动医疗机构参与国际资质认证。尽快推进国内医院通过全世界公认的(JCI、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以获得到国际患者的信任和国际医疗保险赔付。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准。

  一是科学制定人才需求规划。有针对性引进高端领军人物和培养医疗养生旅游服务、管理和开发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医疗养生旅游队伍。二是有针对性引进医疗旅游的高端人才。政府应该出台人才吸引政策,鼓励优秀的医疗人员到大陆就业。三是加强合作加快人才培养。要加大对医疗养生旅游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从医疗机构和旅游从业人员中培训出医疗保健旅游人才。四是加强导游、服务员等医疗养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医疗保健旅游从业人员必要的医疗、保健知识培养。


  致公党中央:重视博物馆馆藏保护与展示

  博物馆馆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出于保护及管理因素的考虑,很多馆藏必须在博物馆的保护下才能与公众见面。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历史,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这些馆藏的保护和管理;而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馆藏的价值和作用,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利用。

  尽管近年来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博物馆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藏品保护不当、展陈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等新问题较为明显,尤其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博物馆馆藏“只藏不展”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博物馆馆藏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存在安全及损坏的隐患。第二,绝大多数馆藏“只藏不展”,不能充分发挥藏品的有效价值和作用。第三,博物馆本身定位不清晰,不能突显自身馆藏特点。第四,专业人才不足,制约博物馆行业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馆藏保护的重视

  (一)对现存馆藏进行规范化分类与描述。科学、规范、准确的藏品分类与描述是评估藏品价值和保护藏品的科学依据。它贯穿于藏品管理、利用的各个环节。对保护藏品的完整性具有法律效力。藏品分类是藏品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的中心环节。现在博物馆的藏品种类繁多,有必要按照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制定统一的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作为藏品分类的依据,以便使藏品能分门别类地各就其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升保护水平。

  (二)完善馆藏保护环境。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对展览环境和保管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发现相关指数超标立即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的危害作用,努力使藏品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的目的。

  二、明确博物馆定位,提高博物馆馆藏品的有效利用,改变部分博物馆对馆藏以保为本、只藏不展的现状

  (一)提升博物馆馆藏利用水平,差异化、精细化策展。除基本陈列展览外,从本地本馆特色着手,将专业性、学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追求多样化的主题,注重内容的学术和文化含量,采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展览形式,注重与观众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为观众提供差异性服务,根据不同观众需求差异化策展,精细化服务。同时加强博物馆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引进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发掘自身潜力,完善纵深发展。

  (二)理性看待博物馆馆藏展示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使其真正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有产生就有消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是事物新陈代谢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藏品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对藏品的研究,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常年将藏品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就无法发挥藏品的真正价值。在博物馆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打破藏品相互封锁的局面,变藏品使用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保藏型为利用型,让藏品在利用中生存,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博物馆馆藏“走出去”。博物馆展览不仅要展现本国的文化,也要更多展现世界的文化,让观众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有所了解。只注重收藏的博物馆属于古典时代,现代博物馆不仅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各类教育功能,而且是一个与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竞争的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馆藏特色,塑造文化品牌。通过合作办展等方式增进与世界各国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可以向世界展示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可以增进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三、进一步转变博物馆运营机制,促进博物馆业可持续性发展。在博物馆管理中“去行政化”,由政府管理逐步过渡到公共管理,加强博物馆“公益事业”属性,激活行业管理的作用。完善博物馆经营范围的制度建设,加强博物馆的自身造血机能。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致力于扭转在公共服务、教育培训、专业咨询,特别是学术研究方面的薄弱局面,多方开辟藏品征集渠道,扩充馆藏,改善展品结构,提升吸引力,全面发掘博物馆事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四、涵养使用专业人才,推动馆藏专业化管理与展示。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专业知识来看,博物馆不仅需要传统的文物、历史、考古、文化、民俗等与博物馆相关的人文学科领域的人才,还需要经营、策划、管理、产品研发等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培训,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人才的成长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以及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给予博物馆人才招录自主权,使博物馆能够招聘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人员,对于那些高学历的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要设立绿色通道,以优惠便利的条件引进人才。

  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支持民营博物馆发展,保护和利用好民间馆藏。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公办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通过进一步落实相关法规,加强监管,明确民办博物馆的性质,确立其法律地位,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对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或地域文化、民族唯一性的民营博物馆,以及致力于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填补某领域文化空白或稀缺的新建民营博物馆,给予必要和适当的倾斜性扶持。


台盟中央: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一直以其丰富的技术产品和卓越的治疗理念受到世界各国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其从中草药提取青蒿素的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标志着中医药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发展历程,遗存的文物数量之巨、科技含量之高,令世界瞩目。然而,我国迄今为止尚无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对其进行相应收藏、保护、展示、利用。散于各处的珍贵文物大都处在极其简陋的保管条件下,不断被腐蚀、毁坏。

  我们认为,加快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十分必要。

  (一)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可以更好的抢救、保护中医药宝贵遗产。

  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经济原因,目前全国仅有规模很小的医史馆(室)10多所。经过多次调研还发现,古代医药卫生文物存量不下50万件,近现代形成的医药文物约50万件,总计约有100万种(件)。然而,这些文物大都处在无恒温恒湿设备和极其简陋的保管条件下,更谈不上研究利用。长此以往,许多医药卫生文物将不断被腐蚀、虫蛀、毁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逐渐丢失,将酿成千古遗憾。

  (二)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可以促进中医药原创知识产权的权益宣示。

  近年来,部分周边国家觊觎中医药这一巨大宝库,找准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医药名称“去中国化”,并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及世界记忆遗产,混淆国际视听。例如韩国已立法将“汉医学”更名为“韩医学”,将“汉药”改称“韩药”外,成功将辑录自中国中医典籍的《东医宝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印度也正在推动藏医药的申遗计划。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复方,难以通过缘起于西方的专利制度获得有效保护,已成为国际制药企业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因此,加快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医药原创知识产权的权益宣示,掌握中医药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从秦汉时期中医药已开始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等相邻国家,并通过古丝绸之路陆续传播到南亚、中东、欧美等世界各国。时至今日,中医药己传播到世界上17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诊所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3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5万人,年中药出口贸易额(离岸价)达35.92亿美元。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我国签订的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已达36个,东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部分国家通过立法确定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捷克等中东欧国家与我国合作在当地建立了一批中医中心。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更是将针灸铜人作为国礼赠送给捷克。因此,加快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立中医药国际交流展示中心,有助于更好的推动中医药更好走向世界。

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都陆续建立了医史博物馆(室),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下设了全国医史博物馆协作组,积极开展中医药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

  2000年,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保护”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所牵头启动,在对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调研建档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关于医药文物存量及其分布的信息资料。

  2001年6月至9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全国重点省、市的医药文物和博物馆建设情况进行了联合调研,获得大量信息资料,并提交了有关报告。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拟定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并报送给了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并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此,我们建议加快在北京市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填补我国中医药博物馆的空白,建立中医药文物展示、研究、交流与合作中心,从而更好的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一)在“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立项,北京市人民政府、中编办给予支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二)关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功能定位的考虑。一是国家级中医药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中心;二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三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四是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中心;五是中医药健康教育、科普、体验中心。

  (三)关于博物馆运行机制的考虑。建议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投入,用于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收集购买等。建成之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采用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运营,每年政府给予一定的投入,同时博物馆通过一些市场经营行为筹措部分经费,如举办商业展览、提供中医药相关健康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