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回眸之社会治理篇
□本报记者吴广城
连续6年获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连续三届捧回全省“平安杯”;
连续多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测评指数保持在95%以上,今年前三季公众安全感满意指数为97.14%,位列全省第一;
9个县(市、区)公众安全感指数超全省平均线,井冈山市、新干县、永丰县跻身全省前10位,其中,井冈山市取得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一;全省唯一囊括综治工作六大奖项的设区市。
……
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无不饱含着吉安决策者良法善治的辛劳。“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在吉安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不仅拥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之福,还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平安吉安”的和谐之美。 “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创新治理水平、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策略,不断维护社会公正、和谐与安定,铸就坚实的平安之盾。
关键词:良法
社区居委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在吉州区文山街道西苑社区,大概可以看出端倪:办公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厅,计划生育、司法调解、信访接待……各种橙色的服务标牌,几乎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行政服务中心”,居民们办点事,在此都可以一站式办理。出门不远处,则是居民们的各类活动室,读报、看书、下棋、练书法……门类齐全,满足了居民们的文化需求。
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最好的良法,莫过于健全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
“十二五”以来,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实践中,着眼惠民生,管长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每年新增财力大多数用于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小街小巷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程,通过“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平安社区群众创”,大力推广“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让市民群众生活环境、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的创建不断深入,我市在新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务服务,如“一个窗口”、居家服务“一个电话”、社区互动“一个中心”的便民体系。去年,吉州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等,同时,社区治理服务模式被评为“2013年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同时,全力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各地在组建城区专职巡防队伍的同时,充分调动村(社区)“五老”人员和志愿者的积极性,组建“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目前全市“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注册人数达2.5万人。在农村,大力推广警铃入户、电话十户联防等防控措施;在城区,积极推进天网工程、联网报警服务、GPS定位等技防建设,提高治安防控的科技水平。在一些圩镇探索实行治安防范有偿承包责任制,聘请出租车司机、送奶员、治安复杂区域临街店主以及住宅小区清洁工为治安信息员。
关键词:善治
“有了网格化管理,我们小区的环境好多了、治安好多了!”今年10月,吉州区习溪桥街道书街社区居民陈莉向网格员反映,书街菜市场周边的垃圾到处乱堆乱放,污水横流,希望得到整治。她的诉求很快被传输到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市容环境投诉服务分中心,不久,吉州区政府办公室干部、街道挂点干部、城管中队干部一起,解决了这个让居民闹心了许久的事。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善治未必是良法的必然结果。“徒法不足以自行”,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社会治理非制度性要素的功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为做足“善治”这篇文章,我市着眼用民力,实现网格管理“三全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基层干部和社会力量,组建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目前,在415个社区(村)实行网格化管理,配备专兼职网格管理员2139人。通过对网格区域的人、房、事、物、组织等情况的全方位信息采集,将网格内人员家庭、住房、通讯、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录入社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利用网格化信息平台,将社会服务管理延伸到小区、楼栋、家庭。简化社会矛盾化解流程,由多层次逐级化解转变为社区、街道、部门“扁平式”联动化解,实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 同时,加大打击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在去年集中打击整治“黄赌毒”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黄赌毒”违法犯罪“净安行动”、反盗窃专项行动,加大了对传销、电信诈骗、金融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强力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全市累计投入1.3亿元,共建成城区视频监控点2729个,其中市中心城区(含吉州、青原、井开区和庐陵新区)834个;建设治安卡口91个,其中市中心城区14个;建成市级“天网”指挥中心1个,县(市、区)“天网”指挥中心13个;改造并接入乡镇视频监控点962个,整合并接入社会视频监控点900个。
关键词:平安
没有互相攻击的谩骂,没有剑拔弩张的对峙,65岁的“邻家老表”刘飞为双方递上一杯清茶,调解就这么开始了。万安县百嘉镇廓埠村的“村民说事室”,这样的情景每隔几天就会上演,村民习惯称其为“身边的法庭”。这是我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利用“村民说事”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良法善治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良法与善治的理性契合。唯有良法善治两者有效结合,方能产生“化学反应”,进而筑牢坚实的平安之盾。构建具有公众安全感的“平安吉安”,正是实现宜居、和谐的前提。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为完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我市修改制定“加强和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维稳情报信息排查收集、研判预警”、“加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和“强化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四个规范性、长效性维稳工作机制。全面推广“杨慧芝工作法”、“群众说事”、“诉调对接””、“以案定补”、“维稳特派员”等矛盾纠纷调处经验做法,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效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760件,调处化解6103件,调处成功率为90.3%,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平安的成效。
不考虑长远,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平安。“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点线面”推进平安建设,继续深化平安乡镇、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景区(点)、平安园区(企业)、平安市场示范点创建,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吉泰走廊5个(县、区)、10个卫星镇扎实开展“平安示范带”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的平安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单位)创建活动,提升基层平安建设覆盖面。 社会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一个人都是平安的享有者,更是平安的建设者。将平安融入每个角落,积“小安”,方能成“大安”。我市社会治理的实践,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善治善为、全面落实,有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广泛参与,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的吉安,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罗朝晖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是排在首位的。因为老百姓的幸福感由此而来。一个人活得如意不如意、顺心不顺心,社会风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毫无疑问有赖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创新将孕育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从而全面、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要创新社会文化,就必须更加强调治理的双向互动,尤其要全力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让社会组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能什么事情都要靠政府管,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到自己的身上,不但不堪重负,而且往往会让社会失去了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更加强调法治。人情社会讲人情、分亲疏,造成什么事情都想托点关系,找些熟人。事情处理往往会失之偏颇,这是对社会生存幸福感的严重斫伤。这种社会文化不得到根本有效的改正,民众的情绪就得不到有效疏理,很容易酿发事端。讲法治,依法依规办事,既省却了那些不必要的灰色程序,又使事情的处理更公正有效。人人讲法守法,新的社会文化形成才有可能。
创新社会治理,创造新的社会文化,要更加注重协商,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协商来处理事情,这就是一种契约意识。在多元利益的格局下,不同利益人群的观点甚至会是针锋相对的。面对这种格局,采取协商、商量、合作、协作的立场,通过听取多方面、多种人群意见的办法,统筹、协调处理社会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是最理性的选择。
“十二五”期间,吉安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效非常显著,一些地方的创新性举措成为了国家级的样板。吉州区的“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声名在外,全市普及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成为全省先进,万安的“村民说事室”成为当地百姓“身边的法庭”。这些创新举措就很好地体现了双向互动、依法治市、注重协商的特点,生动地诠释了社会文化创新的内涵,值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