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攻克“千里赣江第一隧”难关
3月21日,记者来到秋水广场站施工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该站全面进入工程收尾阶段进行最后冲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中铁隧道二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成功解决国内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千里赣江第一隧”的盾构施工。
24小时连续作业成功始发盾构机
由中铁隧道二处承建的地铁1号线土建四标全长3822米,其中秋水广场站至中山西路站盾构区间为首座穿越赣江的隧道工程,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隧”,是目前国内施工难度最大、风险系数最高的盾构区间之一。2014年1月17日该隧道实现了双向贯通,并成功破解了在泥质粉砂岩条件下,盾构机刀盘容易结“泥饼”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面对“千里赣江第一隧”的施工难题,施工人员是如何破解的呢?原来,在南昌地铁施工一线活跃着一群80后“学雷锋标兵”,每天忙碌在盾构施工的最前沿,整日在盾构机里“摸爬滚打”。2012年12月,在盾构机准备进场安装时,面对全部都是英文和德文版的资料,技术人员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始发当天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在岗位盯着管片一环一环拼装,经过24小时连续不断地作业,终于将盾构机成功始发。
改良碎石机化解泥土渗入难题
2013年11月15日清晨,南昌还下着小雨。1990年出生的盾构司机宋开军与往常一样掘进开挖,可当掘进到300米的时候,由于内部施工空间狭小,不料油箱因渗进了泥土,液压油受到污染,导致碎石机无法正常运作。许栋很快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带领着技术人员踩着泥水爬进了盾构现场反复检查油箱,集体动手改进设置。
“早上8点遇到的技术难题,一直到晚上11点才得以成功解决。最后发现是以前的设计不够人性化,油箱安置得太低了,渣土很容易进入。”许栋告诉记者,为此,他们后期对机器进行了改良,把碎石机的喷头进行上移,这样工作人员操作检查时就不用一直俯着身子,泥土也不易进入机器内部。
除了攻克技术难题,项目部还广泛开展“节能增效、修旧利废”活动,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对管片吊装操作系统进行改造,节约成本5万余元,对泥水调浆系统进行国产化改造,自行设计出全套国产调浆系统,节约40万元,性能指标全部满足了施工要求。“我们把雷锋精神与企业宗旨相结合,以此激励地铁建设者不断开拓创新。”中铁隧道集团二处南昌地铁土建四标项目书记孙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