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人如何打破高管“天花板”? 破解困境各出招

19.09.2014  18:05


  据《旧金山纪事报》近日报道,在美国众多科技公司中,亚裔员工虽然在人数上一直占据优势,却很少有人能够进入高级管理层。其中,在亚裔中占据绝大比例的华人,面临的这种升职瓶颈尤为突出。

  在美国各大公司的高管会议上,华人总是鲜少露面,即使出现也常是形单影只,显得有些寂寞。

  “天花板”仍存在

  美籍华人毕刚曾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总部工作十多年。作为该公司在中国手机研发部最早的几位工程师之一,毕刚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元老级”员工。然而,谈起在公司的升迁机会,毕刚有些无奈,虽然多次担任公司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但想“更上一层楼”却始终有些难。

  “在美国,华人要做到高级管理层不容易啊!”毕刚感慨。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美国雅虎公司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公司39%的员工为亚裔,但亚裔在管理层中仅占17%,其中华人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在硅谷的各大公司,华人要从底层做起升到高层职务很困难,华人在高管层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很低。”正在美国硅谷打拼的中国姑娘王笑有着同样的苦恼。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华人涌入美国职场,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华人在高级管理层岗位的长期缺席。

  韩裔女性简·海云在《打破竹天花板:亚裔的事业战略》一书中就曾提出,亚裔在美国职场中面临着看得见却打不破的“天花板”,无论如何努力,能够站到职场金字塔尖端的总是寥寥无几。

  作为亚裔中的大多数,虽然近几年来华人在美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然而这块“天花板”却似乎仍然挡在华人的头顶,使他们在职场想要飞却飞不了太高。

  瓶颈不全因歧视

  对于素以勤奋、能干著称的华人而言,为何始终捅不破这块薄薄的“天花板”?

  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歧视或偏见是常常被用以解释这种瓶颈的说辞。“种族歧视多少是存在的,只要不是白人,在美国发展还是会受到一些限制。”曾在全球最大芯片软件设计公司担任多年高级工程师的华人沈赐恩认为,面对这种无法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大环境,华人更需要关注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局限。

  “要做到公司高层,更需要的就是个人的组织、沟通能力,而不仅仅是业务或技术。”沈赐恩说。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习惯了“说得少做得多”的华人们的短板。尤其是对于第一代移民,相对薄弱的英语水平以及常被忽略的领导力训练往往成为他们升迁之路上的“拦路虎”。

  此外,文化观念的差异也让不少华人到达中级职位后就陷入裹步不前的尴尬处境。“我们不少华人还是保留着中国最根本的文化观念,并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这也使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美国公司上层的行事准则和方式方法。”沈赐恩说。

  “目前,华人族群在公司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整体力量不够强大。”王笑认为,这也是华人高管比例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印度人、犹太人等其他同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华人之间相互提携、传帮接代的意识相对较弱,多是“单打独斗”,缺乏“组合拳”。因此,虽然已有一些才能出众的华人逐渐跻身管理层,但华人高管在美国企业中大规模的聚集依然很少出现。

  破解困境各出招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愈加突出,广阔的中国市场成为许多美国企业的“香饽饽”,华人也逐渐成为高管职位的优先候选者。

  “一些美国企业正在有意识地提拔华人负责中国市场甚至亚洲市场的事务。”王笑说,“我们华人应该抓住机会,更加团结,扩大华人族群在美国职场的影响力,证明我们在管理、沟通方面也可以做得很好。”作为年轻的“80后”,王笑更期待已在职场打出天地的华人老前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扶持与引导。

  硅谷一家天使投资基金的创始合伙人李强也认为,相比老一代华人,“80后”、“90后”华人在语言、沟通等方面已不存在明显短板。“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应该勇敢跳出华人的小圈子,更加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大熔炉。让自己的个性、思维更好地适应美国的企业文化,这有利于他们在职场获得更好的发展。”李强说。

  对于一些已在美国职场奋斗多年的华人,在积累经验后华丽转身,自主创业,成为他们破解“天花板”瓶颈的另一种巧妙选择。

  两年前,毕刚离开摩托罗拉公司,回国创立了云控智能科技公司,打造起国内智能家居的云平台。在他看来,相比在国外公司给别人打工,做自己的“高管”让他更能发挥主动性,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谋而合,沈赐恩也在几年前辞去的高级工程师的职务,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名为幼发拉底的孵化器企业。“与其给他人作嫁衣,不如打造一场自己的轰轰烈烈的‘婚礼’,为自己的事业与梦想打拼。”沈赐恩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