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入园”会否难上加难
国家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各地细则陆续出台,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来说自然是高兴的事,但担心和烦恼也随之而来。“入园难”的问题在单独二孩政策之前已经是让很多家长烦心的事了,总结起来说就是“娃多园少、公立难进、私立太贵”。对于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幼儿园,准备好了吗?
这问得好,更需要教育部门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我国近年来突如其来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就是因对出生人口缺乏充分的掌握,没有未雨绸缪规划发展学前教育,才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在学龄儿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捉襟见肘。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适龄学生减少,一些幼儿园生源严重不足。适逢政府部门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园进行改革、调整,统一纳入教育部门管理,这本是符合现代政府、现代企业改革方向的改革,也有利于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办学。可是,相当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办幼儿园在纳入教育部门属地管理的过程中,因生源不足,以及教育部门不愿意接手拨款维持运行,被撤销、关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地方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民办幼儿园供给,而没有划归到教育部门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园——曾经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的幼儿园,反倒成为公办园的重要组成。
这直接导致我国学前教育成为所有教育的“短板”。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只有50.9%。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2009年,在制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期间,学前教育是公众提意见最多的领域,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此后国家吸取了对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不够的教训,在2010年底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2013年第一个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结束后,最近又决定启动第二个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客观而言,相比于此前没有行动计划来说,三年为期的行动计划,让地方政府开始有了规划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识,也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投入。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三年的行动计划周期还比较短,政府部门也更重视短期效应,这在提高入园率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包括增加公办园的学位、调动各方力量办园、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办园),可是却在办园质量,尤其是师资建设上跟不上,使幼儿园的保教问题频出——没有合格的师资,就只有由不具备幼师资格的人暂时担任,甚至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为“救急”,实行“先上岗、后办证”的政策。再就是,政府部门为快速增加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街道办园,甚至当初被取消的机关办园,又找到了继续举办的理由。这其实又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老路,今后这些幼儿园必然面临新一轮的治理、整顿。
办一所学校、幼儿园,不像开设一间工厂那么简单,为此,发展教育,需要从长计议,要未雨绸缪,根据长期的生源变化,来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我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是,很多地方根据生源减少,撤并掉小学、初中,这是极为短视的。撤点并校已经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在有的地方,被撤并掉的学校需要重建,可重建付出的成本,远比撤并的大,而且被撤掉的校园文化,是难以在短时间恢复的。
把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的出生人口变化因素,纳入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极有必要,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大量深入仔细的调查工作,根据出生人口的变化,来规划中长期教育发展。目前的调查还多是预测,有人会说,要准确掌握单独二孩政策开放后的新出生人口变化很难,这就要看采取什么方法调查、调查有多深入了。我国在进行教育决策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准确的数据,因此发展教育总是凭经验与感觉。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在规划教育发展时,不能仅由政府单方面决策,而必须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把民意纳入决策程序。针对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带来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影响,有必要组成一个独立的咨询委员会,开展专题研究,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熊丙奇(上海 教师)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