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明:卖“拥抱”的母亲更需要制度的拥抱

27.07.2015  11:24

  对很多人来说,拥抱只是一种爱心的传递,但对于年轻母亲陈得娟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两天,28岁的陈得娟,为筹钱拯救身患白血病的四岁女儿,在重庆两路口轻轨站,以卖“拥抱”的方式为女儿筹钱,一次拥抱十元钱。(7月26日《重庆时报》)

  拥抱是种肢体语言,是人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为了给患有白血病的女儿治病,年轻的妈妈竟不惜放下尊严去大街上卖“拥抱”,这让人心酸不已。

  事实上,卖“拥抱”的新闻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今年4月,河北廊坊一女孩为了给患有白血病的男友筹钱治病,就进行过这种另类的求助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女孩的男友就是吸引过媒体关注的“火烤癌细胞”的贾槟珲:小伙“火烤癌细胞”后并没有彻底改变他的困境,在被医院通知要交25万元手术费的情况下,贾槟珲的女友不得不再进行一次卖“拥抱”的另类求助。

  在另类求助层出不穷,眼球效应新闻效应逐渐递减的今天;在仿效太多,社会己出现“疲劳”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这位年轻母亲的卖“拥抱”,还能取得多少解困效果。假设,面对天文般数字的医疗费,卖“拥抱”所得到的捐款,依然还远远不够,那么,这位年轻的母亲还能有别的办法吗?还可以有别的办法吗?

  其实,对白血病家庭而言,最能解决问题的,最可靠的保障应是来自制度上的“拥抱”。然而,无论是“男扮女卖卫生巾”“父亲扮马让人骑”,还是父亲甘作“人肉沙包”,母亲卖“拥抱”——众多白血病患者的家属不得不放下尊严或自我矮化,搞另类求助,这无不显示,我们在救治白血病的制度保障上还有很大欠缺:我们虽有医保政策,但不高的报销比例或报销限制让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还是难以负担;我们也有儿童白血病免费救助的政策,但在许多地方,这种政策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或因户籍限制,初诊限制,种类限制等让可得到国家免费治疗的白血病儿童成少数的幸运儿;我们还有慈善机构,但一些地方的慈善机构却只知收钱,不知救助,“尸位素餐”,毫不作为。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医疗过度商业化,利益化。如果说,国家救助保障制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难以一下子完善到位,那医院先尽可能地降低医疗价格,也是缓解民众看病贵看不起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作为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卫,我们的价格竟是全球最高,超过韩国价格两倍多,而且去购买印度低廉的仿制药,还要被列为非法,甚至要拘留审判。

  另外,我们国家有限的医疗投入,还存在着很大不公:一方面是许多民众看不起病,另一方面却是不少干部免费享受的高档病房,优质医疗,乃至医疗疗养。医疗资源过多照顾国家公务员,优质医疗资源过多向干部倾斜,必然会导致更多的普通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人在世上,最悲凉的境地莫过于患了重病,没钱治疗等死,而医疗过度商业化与制度保障的欠缺和不公,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悲凉的现象。希望我们的政府医疗机构,能逐步回归公益化,大幅降低医疗费用;希望我们的社会医疗保障,能更加公平与完善,用制度“拥抱”所有病人。毕竟,病有所医,人人看得起病是现代文明富有社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