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口抗战:3万士兵牺牲 日军1万余人伤亡

06.09.2015  01:26

  8月31日,昌平南口村,1937年南口战役打响的地方,杨国庆在峰顶石头处刻下了当年战役的简介。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8月31日,昌平,杨国庆自费在自家小店地下室搞了一个南口战役纪念馆,展出了上千件抗战文物。

  南口紧守着燕山余脉与太行山脉的交会处,层山叠岭之间形成狭小关隘,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门户。

  1937年平津失陷后,为打开北京城向西的通道,日军投入重兵到以南口为起点的平绥路(北平-绥远)沿线作战。

  中国守军寸土不让,依着山地和长城优势,与日军的飞机坦克等争夺阵地。从当年8月8日开战至26日撤退,南口至怀来的战线上共投入6万余兵力,最终伤亡3.3万人。

  78载已逝,如今依然有当年的弹孔炮壳在南口城墙和周边山地中被人发现,昌平人杨国庆多年寻访中还曾发现当年的烈士遗骨。

  只是见证过历史的人们,已逐一老去。

  据天险

  兵家重地南口城

  北京西北山脉连绵,峰顶筑长城,山间穿铁路。

  太行有八陉,最后一陉名“军都”,与燕山余脉交会,南口正位于此。

  这里是古时出塞路,也是100余年前詹天佑主持建设的京绥铁路旧线,由此可经宣化、赤城、怀来至张家口,再一路通内蒙古。

  山陡路难行,易守难攻,南口扼守着平绥线入口,被视作平津后门、华北咽喉,以及冀西的腹地。

  自然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1936年时就曾派汤恩伯驻守此处,以策应华北抗日局势,并曾在1937年7月底再次判断,日军必定北上平绥线。若守住南口,可保察晋绥三地安全,否则日军可由此长驱直入,太原、包头均受威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序幕拉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后,南口成为中日战争战略争夺之地。

  1937年8月8日,南口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守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迎击了7万余日军,在南口、居庸关、怀来长城一线反复争夺阵地。为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不仅集结重兵,还派出了飞机、坦克、大炮等轮番进攻;中国守军则以机枪和山地工事据守。

  直至当年8月26日,中国守军撤退,以伤亡共3万余人的代价,造成日军一万余人伤亡。

  南口战役之后,抗战时期的华北正面战场形成。

  2015年9月1日,南口老城墙和南门影壁处,依然残余着当年的炮孔,守在城门口的老人回忆,幼年时爬到城墙上,还挖出过炮弹壳。

  忆当年

  守军战死无人归

  当年一战已过78载,能准确回忆的亲历者均已是耄耋老人。

  左秉德住在南口村东南角的一处平房院内,南口战役打响时,他虚岁10岁。

  “日本人炮兵就在高速路东边”,他记得,当年战斗一打响,母亲就带着他跑到了西边的村子里躲着,父亲在家。当时,中国军队派了一个军的部队在山上驻扎,“穿的是绿边军装”。

  战斗打得很激烈,“日本人拿炮往山上揳(方言,意为砸)”,左秉德说,炮轰过后日军就沿山路往上爬,中国守军则用机关枪扫射,日军只得下山。

  但中国军队没有补给,“伙房都在山下,送不上去”,所以士兵们都是饿着肚子打仗,最终整个军没几个人活着下来。

  战斗结束后,南口村变成了敌占区,日本人进村后征集劳动力,进山清理战场。

  “一人发一个口罩”,左秉德用手在鼻子前抓了一把,“带个猪鼻子”,实际上是防毒面具。

  因为战斗结束在夏天,日军怕尸体腐烂滋生细菌,“早上去晚上回,清理了好几天”,左秉德记得,日本士兵的尸体会被带回火化,中国士兵的遗体则就地掩埋。

  “国军的武器直接烧掉”,左秉德说,日本人不稀罕这些枪支,这是防着中国人拿去用。

  年幼的他还记住了当年的一句民谣:“这点苦不算苦,想想当年二四加一五,遍地红灯照,那时才算苦”。

  78年过去,左秉德从幼童变成老人,却依然没弄明白,“二四加一五”是什么意思。

  讲家史

  三人同行同不归

  同样住在南口村,94岁的王桂珍对于抗战的印象更加鲜活,她的三位亲人丧生的经历在记忆中难以磨灭。

  1937年她16岁,还住在居庸关附近的九仙庙村,在家待得好好儿的,突然门口就变成了战场。

  “直接往山里跑”,王桂珍记得,当年整宿都不敢在家里睡,邻居家遭难,一个炮弹飞来,只剩下了两个人逃生,屋里的人身上都是黑的。

  她和母亲到山里避难,打完仗了回来,发现家里只剩下爸爸和奶奶。“叔叔和另外两个亲戚进山了,家人以为他们逃走了”,王桂珍后来听说,叔叔在山里捡了杆枪想带回家留念,却被日军发现抓住了。

  同行的两个亲戚本来没被发现,“估计他们想着,要死就一起死吧”,就这样被带回了日军驻地,叔叔被刺刀挑死,另外两人成了日军的活靶子。

  这些都是老乡回来转述给她的,“开始没往自己家人身上想”,王桂珍说,直到听说有一具遗体脖子后面有颗痣,她才开始哭。“有个亲戚脖子后面就有痣”。

  在那场战争中,不知多少人死去,“山沟里都是尸体”,王桂珍说,夏季天热,尸体招来了许多绿豆蝇。

  寻旧迹

  10年翻山攒文物

  “你知道么,南口战役是那么多年里,第一次向南抗击的战争”,昌平人杨国庆说,之前,长城从来是向北抗击外敌。

  为了这场战役中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他把过去十年扑在了这片山林。

  原本他只是个户外爱好者,有空爬山攀登野长城,却在2005年偶遇了一处满是弹孔的长城遗迹。

  “我一个昌平人都不知道”,他想找出那段历史,于是自备了金属探测仪和帐篷,徒步在山间野地寻找,如今已经搜集了上千件文物,能在山间随意指出士兵掩体、炮弹填充物和弹孔。

  他还在努力寻找亲历者,南口附近村子里的老人他都熟,“越来越少了”,找到一位他就用文字或者视频记录下老人的口述。

  10年过去,杨国庆也说不清自己攒了多少笔记和图片,南口到居庸关附近的山里,部分战役发生过的地方都有他留下的印记。

  守着南口村边的小山上,有一座明代烽火台,土黄色的石头墙角有几处炮弹打过的痕迹,“这是南口战役开始的地方”,杨国庆在峰顶石头处刻下了当年战役的简介。

  一处是“罗团阵地坚如磐石”,另一处是“一九三七年八月第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罗芳珪团在此阵地抗击入侵日军”。

  “都是我一点点刻上去的,来了五六次”,杨国庆的手指抚摸着红色的字迹,像是见到了老朋友。

  这片山脉中的寻访之路,他已走了10年,未来还会继续,“太多的故事和细节没人讲述”,他希望当年为国家捐躯的战士们,能有更多的事迹被后人知晓。

  新京报记者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