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校具:“国字号”产业基地的发展秘笈
在南城县,有一产业红红火火:拥有大小校具加工企业120多家,年产值达27.5亿元;产业核心乡镇株良镇获“江西省校具加工生产基地”称号;今年5月,该县又成功获批成为“中国校具生产基地”,填补了南城“国字号”产业基地的空白。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产业转型、标准化生产、开拓国际市场等领先他人一步的做法外,一些关乎产业从业人员的个人品质以及产业规划中的战略眼光也很重要。日前,记者深入株良镇采访,寻找南城校具产业迅猛发展的秘笈。
诚信经营:产业越走越深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城县株良镇的海龙校具有限公司采访,只见工人们在为湖南永州的一批订单而紧张忙碌。
海龙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海龙在产品出厂自检时发现,一批准备发往外地的课桌存在细微的瑕疵,他立即要求返工,同时给客户打电话说明原因,愿意承担延迟发货而带来的损失。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要讲诚信,海龙校具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我们对产品质量的诚信、对客户的诚信。”饶海龙说。该公司自2006年创办以来,从一个不足20个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115745平方米,员工200多人的大型校具生产企业,诚信为本、科技为先的理念功不可没。
关于南城校具的诚信度,莫安撒女士最有发言权。去年3月的一天,受赞比亚教育部委托,赞比亚驻中国大使馆官员莫安撒来到南城兴达校具有限公司考察,为即将签订的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校具合同“把关”。莫安撒女士仔细询问校具生产的每一环节,并现场观看了校具焊接情景,对兴达校具的产品非常满意。
多方帮扶:产业越走越温馨
不久前,株良镇专门邀请了江苏喜洋洋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专家郭连坤前来开设讲座,组织了一批青年校具企业老板参加培训。据专家介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瓶颈”。这不,眼下南城校具就遇上了这样的“瓶颈”:经营理念的升级,经营方式的转型。
讲座上专家认真分析了南城校具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校具企业成长的周期规律、成长突破的途径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讲解了企业初期发展困难和中期持久发展的“瓶颈”,让大家受益匪浅。江西亚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雅豪,一位“90后”的小伙子听完讲座后,克服了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在家人的帮助下投资2000万元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
除了政府层面的帮扶,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帮扶,在南城校具产业里也很常见。江西学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株良镇的一家中型校具企业,企业创办之初,已经小有成就的饶海龙就倾力帮助,带着企业负责人邱胜四处跑业务,把自己的经验和客户无偿介绍给邱胜。在饶海龙的帮助下,近几年学友工贸发展迅速,年产值从2013年的500万元,飙升到去年的2000万元。
面对记者的采访,邱胜感激地说:“我们企业在刚起步、最困难的时候,饶海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从销售上、技术上都给了我们许多支持。”
块状经济:产业越走越响亮
沿着昌厦公路,进入株良镇境内,就会看到一道独特的景观:一幢幢厂房你连着我、我接着你,绵延不绝;厂房里面焊光闪闪、机器轰鸣;一车车校具沿着国道、高速公路驶向四面八方……这就是该镇的校具加工小微企业创业园。
发展“块状经济”,才能上规模,才会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本着这一理念,株良镇于2012年在古竹村黄家山规划建设了校具小微企业创业园,园区占地面积300亩。目前,入园的校具企业达34家,年产值7亿多元。今年初,该创业园被江西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成为全省乡镇首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
润华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当时的厂房面积只有3800平方米。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对外业务量急剧增多,企业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2013年9月,该企业投资近千万元,在校具小微企业创业园里兴建一座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安置就业200余人。
该公司董事长黄华表示:“有了这样一个好平台,南城校具企业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唱响‘中国四大校具生产基地之一’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