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学校首创公益学籍档案 面临难以纳入电子学籍等难题

20.10.2014  11:29

  “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体。”在17日的分享会上,南昌新城学校6年级学生万诗宇向同学们如此表达自己的感受。15、16两日,包括万诗宇在内的20名同学共同参与了“今天,我不说话”公益体验项目,用这种方式感受听力障碍人士日常生活的不便。这是该校今年6月10日成立“小红帽”志愿者团队以来的第三次活动。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方式育德,并为学生建立“公益学籍档案”。不过,由于孩子们参与公益活动的信息无法录入电子学籍,这种尝试也面临着众多难题。

南昌新城学校“今天不说话”分享会现场

  活动

  准备陪聋哑孩子玩 体验“一天不说话”

  “一天不说话实在是太难受了,真的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体,还有我的伙伴给予我的帮助。”在17日的分享会上,万诗宇向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15、16两日,包括她在内的该校20名同学共同参与了“今天,我不说话”公益体验项目,用这种方式感受听力障碍人士日常生活的不便。20人分为10组,每组一名成员从早上7时50分进校开始至17时之间不能开口说话,任何想法、情绪只能借助其他方式来表达和完成;另一名成员则陪伴队友,去了解感受他们的情绪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帮助。第二天,双方进行角色互换。

  “第一天是我的队友体验不说话,她好像挺害羞的,一直躲着我。实在不行要找我帮忙的时候,也比划不清楚。后来想到写字条,一天下来写了3页纸。”同组另一名体验者吴梦婷说。而当她开始体验一天不说话时,小便条本和笔便没离身。体验者们告诉记者,通过角色互换,他们相互之间变得越来越默契,甚至有时候能够猜对对方的需求。

  “孩子们体验后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他们体验到了聋哑人的众多不便,学会了珍惜现在的生活;此外更懂得善待别人、学会感恩。”负责这项工作的魏淑华老师对记者说,这次体验其实是为接下来陪同南昌市启音学校(聋哑学校)孩子们一同去动物园做准备。

   首创

  学校为小志愿者建公益档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缺少分享和感恩的心。所以从今年6月10日开始,学校成立‘小红帽’志愿者团队,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公益活动,实践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确实能够弥补课堂的不足。现在小志愿者也从最初的20名增加到60多名。”南昌新城学校校长熊强向记者介绍。

  此外,学校为参与公益活动的学生准备了志愿者登记表,并加盖学校公章,希望让学生感觉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荣耀。记者看到,登记表上有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一些基本信息,而最为显著的则是孩子们参与公益活动的一些记录和评语。这也是南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难题

  公益档案无法录入电子学籍

  据熊强介绍,由于缺少与社会公益力量的联系,小红帽志愿者团队成立至今仅开展了3次对外活动,而且基本上是通过私人关系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如果能参加更多更好的活动,这些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快。”熊强对记者说。

  相比之下,教育部门目前并不认可公益学籍档案,是新城学校这项尝试面临的更大阻碍。“目前还无法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信息录入他们的电子档案当中,因此大多数家长并不看重孩子是否参加公益活动。缺少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这种尝试短时间内难以在全校全面推广。”熊强告诉记者,从2014年9月开始,南昌市取消纸质学籍,改为电子学籍档案。而在统一的电子学籍中,并没有填写类似信息的专栏。

  南昌市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籍的设置是统一的制式,增加内容是很严谨的事情。我们鼓励学校做一些好的尝试,但由于这还是一件新的事物,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关注。”

  激励

  本报向小志愿者发“公益护照”

  17日的分享会,同样也是这批“小红帽”志愿者统一领取本报“公益护照”的日子。“小本本挺精致的,以后可以把参加过的活动全都记录在上面。”“小红帽”志愿团队队长徐畅拿到“公益护照”后笑着对记者说。“‘公益护照’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鼓励;对学校而言,是与校外公益力量的一种联系,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公益带来的快乐。”熊强说。

  而本报推出“公益护照”的初衷,便是给想做公益的人提供一个平台,同时让更多人成为公益事业的实践者,让“公益护照”成为江西公益路上的见证者、推动者、记录者。于个人而言,“公益护照”是拥有者对自己公益行为持续下去的一种鞭策,而且拥有激励和纪念作用。

  ■信息日报记者彭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