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美 提速南昌:南昌棚改圆6万户百姓“安居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描绘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南昌正逐步让棚户区人们的“安居梦”变成现实。
2013年,南昌开展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棚户区改造。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南昌纷纷开展实施了青山南路、郭家庄、万寿宫、十字街、青山湖西岸等棚改项目。截至去年,全市共完成房屋拆迁面积653.7万平方米。
去年年底,南昌制定了旧城改造三年强攻计划,至2016年完成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四个中心城区约1000万平米改造任务,改造户数约6万户,至2017年前完成旧改面积约2000万平米。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县区,采访了解各区在棚改中的经验及做法。
西湖区:45天完成象山南路沿线棚改征收创造“南昌新速度”
拥有南昌“地标”之称的万寿宫街区,如今与周边的高楼林宇、先进的交通设施相比,犹如一块抹不去的“伤疤”。该地的棚户区生活、居住条件也十分差,成为低洼危旧房集聚区,是火灾易发地、低洼内涝地,也是城市管理的“头痛地”。
“天天见阳光,生活敞亮亮!”万寿宫动迁户熊晓生概括了入住新房后生活的变化。去年下半年,西湖区启动万寿宫街区棚改项目,打响了南昌棚改“第一枪”。短短42天,万寿宫街区棚改项目完成1232户征收。今年年初,象山南路沿线棚改实施,短短45天,棚改项目基本完成,刷新房屋征收“新速度”。
据西湖区政府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西湖区着力解决发展空间狭小、城区环境滞后、基础条件薄弱等难题,一手抓新城开发,加快实施新城区繁荣发展战略;一手抓旧城改造,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发展战略。西湖区紧紧抓住102万平方米、5000多户的大朝阳连线成片项目不放松,保持节奏不减,继续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迅速落实人员机构,建立“五清一档一志”,倒排时间,挂图作战。
多渠道筹资金破解棚改融资难题
据了解,早在2001年,西湖区象山南路已被列入了南昌市旧城改造计划当中,其中,征迁面积大,所需征迁成本高,导致项目一直无法启动。同样,在2005年被列入棚改计划中的万寿宫项目,也因资金问题不得不搁浅。针对这一难题,在2013年,南昌市推出了“1+6+X”的项目运作模式,“1”代表市级土地储备中心,作为总的资金池,按照整体目标向棚改项目调拨资金;“6”代表城投、市政、地铁等6家市属企业,发挥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效应,将棚改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相结合,分摊棚改项目成本;“X”代表社会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
据悉,全新的项目运作模式使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完美的结合,有效破解了棚改融资难题。万寿宫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市政控股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先期筹措了8.6亿元,充分保障了征迁补偿资金;象山南路沿线改造项目,成功的引进大企业集团的投资,另外,增加财政补贴、加大银行信贷支持、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
东湖区:棚改安置房就地还建赢民心
作为老城区,东湖区开发建设已接近饱和,多数房屋建设年代较早,群众改造愿望强烈。但由于辖区建筑密度大、住房密集、宗地平衡压力大,改造工作推进艰难。
今年,东湖区旧城改造强势推进,短短五十多天的时间,七里村、殷家巷社区等地块完成近44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尤其是殷家巷社区旧改项目,6月5日进场动迁,在短短32天就完成了总任务的90%多,打开了东湖“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
9月1日,东湖区今年第二轮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从群众最期盼、产业调整需求最迫切、见效最快的地方入手,重点推进青山湖西岸、下正街电厂、上沙窝、下沙窝、香江家居等地块的改造。半个多月来,通过动迁宣讲员热情细致的服务,青山湖西岸二期旧改征迁工作得到了被征迁户们的配合和支持,虽然征收令还未正式下达,但提前领取搬迁序号的户数已近六成;其余地块的征迁工作也全部进入了入户宣讲阶段,预计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所有征收任务。
东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东湖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实施3大工程,分别是青山湖西岸片区改造项目(李家庄、谌家坊农房征迁)、青山南路(原贤士湖水果批发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胜利路交通银行及周边危旧房改造项目,总的征迁面积达13.71万平方米,征迁户数达520户。
东湖区将确保每年完成房屋征收5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最多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旧城改造工作,棚改的安置房不少是就地还建。将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及改造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取得百姓的理解;制定好旧改后原居民在辖区内享受就业、社保、子女上学等方面待遇的相关政策并广泛宣传,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东湖区:棚改安置房就地还建赢民心
作为老城区,东湖区开发建设已接近饱和,多数房屋建设年代较早,群众改造愿望强烈。但由于辖区建筑密度大、住房密集、宗地平衡压力大,改造工作推进艰难。
今年,东湖区旧城改造强势推进,短短五十多天的时间,七里村、殷家巷社区等地块完成近44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尤其是殷家巷社区旧改项目,6月5日进场动迁,在短短32天就完成了总任务的90%多,打开了东湖“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
9月1日,东湖区今年第二轮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从群众最期盼、产业调整需求最迫切、见效最快的地方入手,重点推进青山湖西岸、下正街电厂、上沙窝、下沙窝、香江家居等地块的改造。半个多月来,通过动迁宣讲员热情细致的服务,青山湖西岸二期旧改征迁工作得到了被征迁户们的配合和支持,虽然征收令还未正式下达,但提前领取搬迁序号的户数已近六成;其余地块的征迁工作也全部进入了入户宣讲阶段,预计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所有征收任务。
东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东湖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实施3大工程,分别是青山湖西岸片区改造项目(李家庄、谌家坊农房征迁)、青山南路(原贤士湖水果批发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胜利路交通银行及周边危旧房改造项目,总的征迁面积达13.71万平方米,征迁户数达520户。
东湖区将确保每年完成房屋征收5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最多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旧城改造工作,棚改的安置房不少是就地还建。将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及改造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取得百姓的理解;制定好旧改后原居民在辖区内享受就业、社保、子女上学等方面待遇的相关政策并广泛宣传,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青山湖区:临江商务区建设连线成片推进近1000万平方米棚改
作为南昌面积最大的城区,青山湖区的城中村也最多。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抉择为背景,青山湖区确立临江商务区开发战略,并将其列为集中连线成片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项目。
仅临江商务区的连线成片改造,就涉及4个行政村的8个自然村和11家企业,房屋面积近80万平方米。如果算上全区城市规划范围内所有棚户区(城中村)和旧厂房改造,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如此大的征迁量,在青山湖区历史上是第一次。
对此,青山湖区制定了“一年完成动迁、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今年要完成临江商务区范围内的永红村、星辉村两个城中村的改造。为了减轻群众负担,该区针对征迁方案进行一系列调整。例如,征迁方案原本规定,安置房标准为人均50平方米,对人均不足30平方米的房屋,剩余面积以成本价购买。而该区调整后的方案为规定在8月31日以前签约的村民,以奖励的方式给足人均5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
“从8月15日出台征迁方案开始,到8月31日为止,两个村的签约率达72.3%,如此短时间内有这么高的签约率,在青山湖区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塘山镇党委书记缪莉筠向记者表示,征迁工作之所以能这样快,关键在于政府始终坚持让利于民的政策,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青山湖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对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农民身份转换、集体资产处置、拆迁户安置等各方面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未来将坚持以‘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模式,对临江商务区涉及的用地进行集中收储,确保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位群众。”
青云谱区:“十字街”房屋征收创造奇迹
十字街棚户区,是南昌面积最大的棚户区,在此也是困难群众的聚集区。然而,这里也是南昌市民最有记忆的一个老街区。
在十字街住了80多年的衷大爷清楚的记得老街的模样。一条仅有不到5米宽的街道已坑洼不平;道路两旁高高低低的房屋大多是木板房;房前电线电缆纵横,房屋紧密相连。
据介绍,由于十字街的地理位置涉及部分省、市驻区企业,局部地块还存在与西湖区、青山湖区兄弟区“插花”的现象,再加上这里房屋密集,人居密度高,青云谱区政府虽然一直想对这条老街进行改造,但因拆迁成本等问题使改造计划一直无法确定,因此,一直未进行动工。
去年10月5日,青云谱区正式启动了十字街旧城(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上户政策宣讲工作。南昌市十字街382号,86岁的丁步行老人宣讲员的工作非常认可,当时即作了一首诗:“拆除旧房建新房,人人心中暖洋洋。棚户改造政策好,党的恩情永不忘。”
据了解,十字街旧城(棚户区)改造项目地处青云谱区徐坊街道辖区,东至九四医院围墙,西至江西装潢建材大市场,南至建设路,北至洪城路,占地面积约350亩。该项目范围内涉及被征收户2862户,面积252104.53平方米,这是南昌市2013年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
自去年11月23日正式签约以来,截止到11月29日下午,共7天的时间里,青云谱区十字街旧城(棚户区)改造签约2009户,占总户数2862户的70.2%;12月1日下午5:30,签约2298户,签约率达80.3%,数字再次被刷新。这也创造了南昌市青云谱区房屋征收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