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73件民生实事亮出可喜“成绩单”
改造2.6万余套棚户区住房、城镇新增就业7.74万人
民生冷暖最能检验和体现幸福指数。2014年,南昌在连续几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共筹集资金约180亿元,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73件实事,包括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抚恤和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贫开发,群众生产生活八个方面。截至11月底,全市民生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大多数项目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亮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完善帮扶机制
就业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以来,南昌用足用好扶持全民创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和扶持措施,降低百姓创业成本,同时完善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援助、鼓励就业、公益岗位托底安置的帮扶机制,不断扩大就业创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4万人,城镇就业率达到95%;“4050”人员再就业0.86万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为残疾人购买公益岗位260个,选聘1111名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全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新增担保基金1381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5%。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6.41万人,参保缴费人数102.42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3.9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58.8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医疗保障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参保人数达230.2万人,参保缴费人数195.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使用率和参合农民一次报账率达到91%。
提高低保标准
社会救助能力不断增强
从今年5月起,南昌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区城市低保标准由430元提高到460元,四县及桑海开发区城市低保标准由400元提高到4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20元提高到260元。截至11月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07万户、6.21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2亿元;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25万户、10.48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82亿元。
南昌还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通过整合建委、房管、人社、卫生、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的资源,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共同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急难问题;在乡镇层面全面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综合性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同时,南昌统一搭建城市医疗救助三方网上同步结算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今年以来,全市城市医疗救助3.47万人次,支出2652.93万元;农村医疗救助5.1万人次,支出4046.26万元。
健全管理网络
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加快
实施好住房保障工作关乎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今年,南昌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50套、公共租赁住房2550套,全面完成了年任务目标。在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南昌继续抓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审核发放,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城区、各街道、各社区的住房保障管理网络。截至11月底,南昌今年为1.23万户廉租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2月上旬,公租房申请工作已启动并正在顺利推进,预计明年4至5月可以摇号分配。
为让更多群众住得安心,南昌还对2.6万套城市棚户区住房进行改造;293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也全面开工建设,已竣工2408户,竣工率为82%。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已完成337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建设。
强化教育建设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
为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南昌积极推进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已完工10所、开工8所。同时,南昌还强化义务教育建设,提高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和初中生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了600元和800元;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市财政安排了1.87亿元,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此外,南昌还加强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12个乡镇工程和104个行政村工程已安装完毕;文化下乡活动成效显著,免费为农民群众送戏846场,各乡镇自办文体活动357场,参加各项活动的农民累计达498万人次,放映公益电影16836场次。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赵静 记者 葛静